一排十多个柜台,春节前繁忙的时候,柜台里十多个工作人员接过写着简短问候的纸条,拿给电传机前的打字员,这是20年前北京电报大楼电报窗口前的一幕。如今,在一排柜台前,只剩下7号柜台还摆着“受理电报业务”的牌子。
电报业务不再繁忙
“这一个月,顶多了能有十个发电报的人。”坐在柜台前的营业员大姐说。
听说记者要发个电报,大姐把一旁的一台标有“5133”的电脑打开——这个型号代表电脑是十多年前的主流机型586。开机画面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windows95”画面闪过。由于电报使用者越来越少,电脑中的系统也就没再更新过。“会填电报表吗?”说着,大姐递过来一张表格,“中间不空格,没有标点。”
据记载,作为地方中心的北京电报局,1990年,国内公众电报的交换量为4440万份。而去年的前11个月,北京局的交换量为10万份,仅是21年前的四百分之一。
资费多年没上涨
记者填写了地址后,大姐接过去,在电脑上敲进了电报编码。
简单的话语加上地址,“30个字,4块2。1毛4一个字。”怎么这么便宜?大姐说,电报的价格已经多年没有上涨过,“早年得让老百姓发得起电报。”
据北京地方志《电信志》记载,1982年,经邮电部核算,电报成本平均每字约0.065元,而当时的电报价格是每个字3分钱,低于成本一倍多。于是,1983年底每字提价到了7分钱。1983年,一个北京普通工人的收入是30元,如今就算是2000元,工资也已上涨到70倍,而电报价格只涨了2倍。
“发电报就图个正式”
“预计12小时送达。”大姐边收钱边说,“早就没有加急电报了,现在只有普通电报一种服务。”
这时,一个年过古稀的老爷子走了进来,“老爷子是给自己外地的孙女发电报,孙女在上大学,老爷子让她好好学习。”柜台前的大姐对记者说,“现在发电报的人几乎全都是这种作用。比如新婚贺喜,或者丧葬吊唁,已经没有人用电报发生活信息了。其实这些事情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者上网都能说,但是老人们认为,发个电报是最正式的。”
一封电报一家悲喜
“祝全家幸福安康!新春快乐!”1月20日中午时分,周女士填好了单子,把5元钱交给了7号窗口的大姐。这封电报,周女士要发给天津的大姐。
周女士的大姐1968年随着知青的队伍去往北大荒,在北大荒结识了自己的先生,而男方是天津人,从此大姐也从北京嫁到了天津。
“每年收到的电报都是‘×日到家’,但有两年例外,多了几个字‘×点接站’。看见这几个字,我和弟弟妹妹就特别高兴,因为肯定是带了很多土特产回来,拿不了啦。”火车站台上,大姐和大姐夫果然没有让弟弟妹妹们失望,“有一年带了一大书包的栗子、一大书包的榛子,还有一年带了一块东北的腊肉。”
“其实,大姐家早就装上电话了……可能是怀念年轻时候的生活吧,每年都要给天津的大姐发电报。”周女士说。
电报会消逝吗
据报载,香港的盈科电讯已于2004年1月1日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宣布2006年1月27日起终止所有电报服务。
北京的电报会消逝吗?
“早年我开车遇到懂得莫尔斯电码的人,双方在会车的时候,会用大灯彼此发送信息。”谈起电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模型部主任王立军说,仍有很多无线电爱好者每天在使用莫尔斯电码交流。“应该说,电报不会消失,传统意义上的电报在军事等领域和无线电爱好者中都会长期存在。而现在数字通讯的形式,无论短信还是互联网,都是电报原理的发展。”
(《北京晨报》1.21 张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