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1月13日 星期四

    首钢职工离京后的别样生活

    《 文摘报 》( 2011年01月13日   02 版)

        2010年岁末,首钢集团石景山厂区冶炼和热轧生产全部停止,生产线由北京转移至河北曹妃甸等地。

        为这一刻的到来,第一批首钢人从2005年就“登陆”曹妃甸这个小岛。对于数万名首钢职工而言,搬迁意味着家和厂的距离拉长了。

        出京3小时到新厂区

        2010年12月22日下午1时许,首钢石景山厂区东门附近,裹着棉衣、提着大包的工人不断聚集到一间没有售票大厅的候车室,跺一跺脚,呵气成霜。

        很像小城市的火车站,候车室小卖部前总是聚集着几个工人,里面的人不停地递方便面、饼干。更多的工人坐在长椅上,手里拎着旅行袋,有的拎着装满橘子、苹果的塑料袋。

        半小时后,49名工人在一个写有“京唐钢岛上”字样的标牌后边排起了长队,走到一辆大巴车前,把大大小小的包裹塞进车厢下部。

        3个小时后,大巴车在首钢曹妃甸新厂区“3加”四海公寓停下,工人小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曹妃甸三面临海,只有北面通过高速连接陆地,宿舍区附近连棵树都没有,海风凛冽,吹得人眼睛生疼。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行李搬进宿舍,一套两居室的房子,8个人分上下铺住,每人一套新被褥,一个橱柜,客厅里有台大彩电。

        第二天早晨5点半,工人们起床,坐班车去厂区,马路两侧都是正填海造陆的工地,稀稀落落的建筑在地平线上孤单地刺出来。

        首钢落脚刺激当地物价

        曹妃甸原是河北滦南县南部海域一个带状小岛,距大陆最近点约18公里。后来,从陆地到海岛吹沙填海,建起一条18公里长的公路,原来的海岸被定为零公里,每向小岛延伸1公里就多“1加”。

        首钢职工老冯已经到曹妃甸厂区工作快3年了,首钢内部流传的一套顺口溜,能说明当时的艰苦,“围坐帐篷中,面对蜡烛灯,飞沙难睁眼,夜半机器鸣。早起穿棉袄,中午汗淋胸,水比柴米贵,买菜百里行。”

        当地人对首钢的到来显然十分欢迎,这个只有约30万人口的小城,曾经的主要产业是种小米和养河蟹,几年前房价只有每平米900元,如今每平米已经突破了4000元,一间临街平房的年租金也达到了5000元,且一年一涨。

        当地物价也跟着涨,一些从北京来的首钢工人,都会带些水果,“这边不仅商店少,吃的价格跟北京也差不多。”四海公寓的自助餐厅如今对外营业,每位15元,不少工人嘀咕,“不便宜。”

        在新环境中调整生活

        四海公寓还没最终完工,8个人只有1间浴室,衣服只能手洗,还没法熨。

        位于“11加”的宿舍区建设相对较早,设施也更完备。16栋六层板楼全是职工宿舍,旁边有食堂,还有小超市和网吧。两三人一个房间,有电视机和饮水机,还有公共洗衣房。

        健身房、台球厅和游泳馆都建了起来。周末免费开放时挤满了人,因为平时收费都是6元/小时。

        3年前,44岁的高保富到曹妃甸做调火工。他的母亲常秀英说,自己和老伴得点病也不愿让他知道,不想耽误他工作,尽管更多的时候也想他。

        高保富到曹妃甸后,常秀英感叹,儿子两周回趟北京,休息两三天又回去,“到家就是干活,没待够就又得走了。来回500多公里,回家跟出差似的。”她说,自己也懂,厂区搬了,儿子只有去曹妃甸,才能继续工作。

        一名首钢老职工也说,每次回家,总觉得什么也没干就又得走了。尽管自己每月的工资都留给家里,但总觉得对不住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妻子,“每次回家我就拼命干活,让媳妇歇两天,我心里也能少点愧疚。”

        (《新京报》2011.1.9)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