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1月13日 星期四

    茶马古道:征服世界屋脊的文明通道

    《 文摘报 》( 2011年01月13日   06 版)

        “茶马古道”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文化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称其实只有短短20年的历史。“茶马古道”是什么人,又是如何提出来的?茶马古道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他是茶马古道的命名者之一,20年来一直在从事相关研究。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茶马古道的命名过程。

        陈保亚:1990年春,木霁弘结束云南省中甸县志汇编调查工作,约我和中甸县志办的徐涌涛等朋友一起考察马帮古道,那时候我和木霁弘都是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我们阅读了大量关于马帮和茶马互市的文献,制定了详细的考察计划。1990年7至9月,我和木霁弘、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六人,带着马帮和行李干粮,从中甸(现叫香格里拉县)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东横穿横断山到四川康定,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中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中甸,徒步三个月,首次考察了滇藏川深山峡谷中的马帮古道。

        回到昆明后,我们根据马帮和古道的性质,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并于1992年发表了《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一文,这是我们第一次公开使用茶马古道这个概念。

        记者:你们当年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个概念,那么古道的性质是什么?

        陈保亚: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也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古道网络。茶马古道是一个文化传播纽带,它以马驮、人背为主要运输方式(当然也包括牛、骡、驴、骆驼等驮运),以运茶为主要目的,并伴随着马、骡、盐、酒、糖、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科学观念等精神交换。

        茶马古道的形成是唐代以前的世界屋脊带上一系列重要的古道相互连接并发生大转型的结果,转型的根本原因是恃茶行为在世界屋脊带上的形成,转型的标志就是茶成为古道网络上的第一商品。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茶是一种奢侈品,但藏族全民喝茶,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对他们来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是生活必需品,这就是恃茶行为。中央王朝因此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藏族的关系,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茶马互市。

        记者:“茶马古道”这个概念提出以后,是如何被接受和传播的?

        陈保亚:茶马古道刚提出来时,是一个学术概念,但没有马上被学术界注意,反而是旅游界和商界敏锐地意识到了它的价值。这些年,经过媒体的宣传,“茶马古道”逐渐变成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的一个文化符号,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学术界接受茶马古道的概念就慢一些,2000年左右还有很多争论,讨论中国西南尤其是云南的对外通道应该称为茶马古道还是西南丝绸之路。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基本改变了,表现之一是研究西南丝绸之路的论著相对要少得多,四川考古学者刘弘先生作过这方面的统计。更本质的原因是,实际上唐以后西南交通网络的必要商品是茶而不是丝绸。

        记者:最近你们构建了一个茶马古道网,为什么要办这个网站呢?

        陈保亚:就我所知,目前从综合的和宏观的角度来深入研究茶马古道的还比较少,一些微观的和具体的研究又往往流于民间故事和到此一游式的记录,既不能满足游客等公众获取关于茶马古道的可靠知识的愿望,也不能满足学术界比如到西南地区做田野调查的人的需要。

        如今我们构建“茶马古道网”(www.teahorsetrail.org),主要的目的在于推动、推进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关于茶马古道的本体研究。所以,这个网站首先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另外,茶马古道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但社会公众如果得不到关于茶马古道的可靠的和正确的知识,时间长了,就会伤害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伤害到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所以,这个网站也可以看作一个宣传的平台。

        (《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7 叶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