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很多人挂在嘴边,时相征引。前面两恨,不是张爱玲原创,是北宋人的发明。惠洪《冷斋夜话》卷九记他叔叔彭渊材的话:“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做诗。”这段话后来被无数人添添减减据为己有,明清小文人几乎人手一版,张爱玲版算是较新的一例。但严格地说,《红楼梦》未完这一条,表达不准确。因为《红楼梦》并非未写完,而是八十回后的手稿遗失了。万一哪一天时来运转,重出人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彭渊材和宋朝的石曼卿米芾差不多,是个滑稽人物,常有奇怪的言行。听者习以为常,并不当回事。当他发完五恨的高论,“闻者大笑,而渊材瞠目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冷斋夜话》同卷又记,有人被差遣到昌州做官,嫌远,渊材大呼可惜,说:“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那就是说,至少还有一个地方,海棠是有香味的。昌州,其时属四川,四川的海棠全国闻名。
海棠究竟有没有香味,如果从古人诗中去找,是不可能得到结论的,因为诗太主观,花鸟鱼虫,想怎么形容怎么形容。燕山雪花大如席,你和谁争去?说海棠无香的固然不少,说它香的也很多。最有名的海棠诗,肯定是苏东坡的这一首:“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说海棠是香的。黄庭坚持同样看法:“海棠院里寻春色,日炙荐红满院香。不觉风光都过了,东窗浑为读书忙。”还有温庭筠:“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
宋人爱海棠,陆游写西蜀海棠的诗,又多又好。他的诗里只写到海棠的娇艳,没有提到是否有香。
杜甫晚年长住川中,后人奇怪杜集中竟然找不到一首咏海棠的诗,甚至连海棠两个字都找不到。这个现象,晚唐人已经注意到,郑谷有《蜀中赏海棠》一诗,后注:“杜工部旅两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王安石在咏梅诗中感叹:“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牵诗兴”,指的是老杜那首著名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唐人咏梅诗的第一佳作。东坡也说老杜:“海棠虽好不题诗。”有人自作聪明,解释说,老杜的母亲小字海棠,他是避讳。这当然是信口开河,没有资料说到杜甫母亲的小名叫什么。所以这一“发明”,除了好事者哄传,并没多少人当真。
陆游认为,“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这算是一个聊胜于无的解释。除了碰巧、偶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老杜不喜欢海棠。俞弁在《逸老堂诗话》里说:“梅花不入《楚骚》,杜甫不咏海棠,二谢不咏菊花,亦可懊恨。”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什么道理好讲呢?完全没有。辛弃疾词云:“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替菊花打抱不平,未免多事。
在杜甫诗集中找海棠的痕迹,也不是完全没有。《春夜喜雨》诗的末二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春雨中盛开如一片红云的,是什么花?有人认为就是海棠。确实,当得起这样形容的,恐怕只有海棠和桃花。所以,杜甫至少有一半可能写过海棠。
唐明皇说杨贵妃的醉态,好比海棠春睡。以后咏海棠的诗,便少不了用这个美女的典故,东坡的“只恐夜深花睡去”如此,连彭渊材也写了“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大侄子惠洪拍马屁说:“意尤工也。”这也叫工?
(摘自《花屿小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年8月版,定价: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