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战略成了最时髦的词汇。公司、企业、家庭,都在玩转“战略”,连个人职业规划都是战略范畴。国家当然更不缺战略。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五位一体”的战略等等,都写在十八大、“国家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之中。
但我们真的不缺战略吗?我们真的能讲清楚战略吗?我们真的可以坦然自信地对外宣称战略吗?
阿伦·弗里德伯格就认为,“中国的分析家们极少提及中国在任何领域的战略目标,即使谈及也只是用一些最笼统的说法。中国分析家们在中国战略目标方面的集体噤声,可能是出于有意隐瞒的目的,但也反映了一种更加灵活、开放的战略思维和规划方式”。他也流露出一些不解或者说抱怨,“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关于中国大战略,以及更具体层面上中国应对美国的战略的正式提法”。近些年,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变,不仅高校科研院所等民间智库时常发声,就是一些有着军方背景的人士,也敢于发表一些尖锐意见。这种好处,一则可以开放思维,活跃研究;二则可以吸收民智,引导民意;三则可以作为官方之外的补充平台,一些不宜官方表达的意见,可以借由民意发声;四则可以释放信息,做些舆情铺垫,在虚实之间提供想象空间,有利于对外沟通;五则可以震慑外界,也可以迷惑外界,于无形中提供制约可能。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忌讳谈中国的对外战略,发布中国的战略意图。有时候,清晰地告诉对方战略底线,比有意隐藏或模棱两可的做法更有成效。对待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南海问题等等,尤其需要高调宣布我们的战略,传达我们的战略决心。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12年10月24日)有一篇文章《战略重心之外的规划》,披露了美国四大军种正制订一系列战争计划,针对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文章同时指出,由于中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像昔日苏联那样明确,所以,华盛顿、五角大楼在制订计划时,也显得小心翼翼,需要拿捏分寸,小心行事。这种指导原则既不把中国崛起看作是一种地区威胁,又确实对中国企图成为地区霸主的意图表示担忧。
中国或许得意于有意模糊战略,可以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游刃有余。但是模糊战略有利也有弊。弊是容易产生误解,并且给邻国以可乘之机。尤其在领土、主权问题上,模棱两可、似谈非谈、玩拖延战术,可能受损害的恰是中国自己。对手完全可以借中国模糊战略之机,浑水摸鱼,也与中国玩模糊。所以,中国在发挥灵活性和策略性优势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告知美国、告知世界明确的战略目标。
如果撇开我们有意模糊的因素,外界指责中国不透明、没有明晰的战略,也并非盲目批评毫无根据。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我们的确存在自相矛盾的时候,的确存在自己还没有想明白想清楚如何处置的状况。这其中,有战略谋划的问题,有体制协调的问题,有战略决心的问题,有战术行动的问题。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012年10月14日)就曾发表题为《中国以贸易和投资作为武器》的文章,评述中国对菲律宾使用“香蕉战”等经济手段,针对日本“国有化”钓鱼岛而限制日本企业开展业务、取消商业访问交流和旅游团等做法,指出,“如果北京真的能够把现在角逐影响力的各部门和企业团结起来,中国的政策毫无疑问将会发出更强硬的声音。外交部成立国际经济司意味着中国将更加能够利用经济手段来对付被它列为对手的国家”。文章同时也警告,全球经济环境日益恶化,而中国出口型经济尤其不堪一击,中国经济增长也受到侵蚀,因此,中国的未来可以动用的经济工具的威力将会下降。
这里至少给外界透露出两点信息,一则中国在外交事务中让外界感到缺乏协调性。二则经济手段被中国广泛应用,这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用军事威慑,以免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威胁论”,而动用经济手段,悄无硝烟,却能致伤对手。回想2011年菲律宾在黄岩岛屡次挑衅中国,中国随即加强了进口自菲律宾的香蕉的检疫。多在海关耽搁一天,烂在海里的香蕉就让菲头疼。的确,经济战见效快,威力也不可谓不大。但经济战难免两败俱伤,如果就威慑力而言,有时,军事手段并非一定是下策。世界丛林法则从来如此。人类比动物还脆弱或者说卑贱的一面是:他完全懂得服膺强权的道理,即使其嘴硬或者口服心不服,在强者面前他永远服服帖帖。如果以怀柔为武器,结果受伤害的难免是自己。2013年4月底有媒体报道说,菲律宾对中国示好的50亿援助款根本不领情。它早已把其中的援助款拿去买美国的战舰反过来威胁中国。
(摘自《大勇中国:“新民族”“新文明”崛起的宣示》,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定价: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