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雅趣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

    琴道

    [荷]高罗佩 著 宋慧文 孔维锋 王建欣 译 《 书摘 》( 2014年01月01日)

        琴和梅,琴和松

        中国的诗人和画家素来喜好对梅花的高雅柔美和松树的虬节苍劲的描写。诗人颂扬梅花的雅韵和清香;赞叹纤弱温柔的梅花和曲折粗糙的梅枝之间奇妙的反差。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画家们一直把立于陡峭岩壁上的孤松作为他们绘画的主题。琴人的理想是在山中的某个地方拥有一间小屋,小屋的周围环绕着梅林。当清风掠过时,悠悠飘落的梅花会向琴人默默传达一种灵气,激发琴人更为精妙的指法。但如果无法拥有这样一间小屋,他可以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折几枝梅花插在琴桌上的花瓶中。倘若某个人家的门前立有几株古松,会给这个人家增添几分尊贵、风雅。凝望着青松苍古的容貌,文人会再次体味到萦绕于琴和琴道间的淳淳古风。但是,欣赏松树的峻厉之美不仅仅是富人的特权:贫穷的隐者在低平的洼地上植一株矮松,同样也能从中获得乐趣。

        研究中国人喜爱梅、松(连同竹一起)的起源及其演变,就可以写厚厚的一大本书。下面只对其中一些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一略述。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谈论一个长满梅树的地方的时候,就像谈论有鹤的地方一样,神化巫术肯定会大有用武之地。梅树和再生力、繁殖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枯黑的、似乎已毫无生气的古梅枝依然能够生发出柔美的花朵,所以中国人认为梅树具有异乎寻常的阳气和生机,因此梅树就成了长生的象征。梅花在冬天刚刚结束的时候盛开,又是新年和自然万物复苏的象征。因为种种的联系,梅树和梅花经常被用在与妇女及女性美貌有关的比喻之中。女性纤细的腰肢被比作梅树的嫩枝,漂亮的女子被叫做梅花,白里透红的脸庞被称作梅花面。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故事中梅花化作美丽的女子出现。

        正如鹤一样,据说梅花对美妙的琴乐感觉灵敏。《青莲舫琴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子良得一琴,质色甚古。每一鼓清风忽发,庭中梅花飞动。子良叹曰:‘此花不独解语,更能知音。’”

        因此,在梅花前鼓琴尤其得到推崇,就像古代的一位诗人所云:“携琴合向古梅弹。”在诗文中,梅树和梅花一再地与古琴相提并论;而且,在古琴的技术术语中也经常出现“梅花”:有一种拨弦的指法就被比作随波漂流的梅花;还有一种古琴漆面的裂纹被称作“梅花断纹”。    

        关于把松树当作长寿的一种古老象征,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松树也被认为具有超凡的生命力:在冬季,它们依然苍翠挺拔;多节的古松使人联想到矍铄的老人。松树几乎所有的部分都可以入中药,其原理恐怕主要靠感应巫术才能解释。在前面我们已经读到,松经常与琴联系在—起:如果琴人不是被描写成端坐在梅林中鼓琴,那么他就一定是在几株松树的阴翳下,盘坐于一块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抚琴。  

        琴和剑

        剑,作为勇武的象征,并不为文人们所钟爱。通常,文人认为一切尚武的举动都与他们的尊严格格不入。明代初年,文学作品中对剑还没有多少赞美之词。然而,剑却属于文人的必备之器,而且与琴一并悬于书斋的墙壁之上。只有对剑之古老的关联加以考虑,才能解释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尽管剑有尚武的特征,但是它之所以一直能够作为文人的标志,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神力:剑是黑暗势力强大的克星。锋利的剑刃可以威慑魑魅魍魉,这当然是普世的信仰。在中国古代,剑是道士降妖的器具。道家学者陶弘景(452-536)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写道:“凡学道术者皆须有好剑随身。”民间信仰中也有许多笃信剑的神力的描述:在门槛下埋置两把剑可以防范强盗,如用线将铜钱串成的“剑”可以祛除凶邪,等等。在中国,遗存下来一个有趣的古老风俗……在棺木中的尸体上放置一把大刀。现在,这个风俗被解释为:这样做可以阻止死者的鬼魂在房子中出现。但是,似乎这个风俗源于剑作为死者陪葬的习俗。而且因为人们认为剑蕴涵阳气,这样,作为陪葬品的剑一定与玉具有相同的意义,即可以防止尸体腐化。

        有修养的文人更喜欢在书斋中悬挂一把精美的古剑,而且古剑配有一把装饰典雅并且有古老铭刻的剑鞘。但是实际上,文人们经常使用的只是普通的利剑。

        在丰富的关于琴、剑的文献材料中,我只引用其中一篇,它是著名的“世俗小说”《金瓶梅》序诗中的头两句:“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

        (摘自《琴道》,中西书局2013年9月版,定价:45.00元)

        (本版编辑 石佳 联系电话:010-67078727)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