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之后的大约半个世纪里,重大的科学发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出现并投入大范围的使用,以改变世界。一些人着迷于这些发明,自此成为雄心勃勃的科幻小说家,担负起激励未来世代的职责。在这类努力为科幻小说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的人当中,有一个领袖式的人物,便是雨果·根斯巴克。1926年,他创办了一本科幻小说杂志《惊奇故事》,其初衷在于发表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故事,并激励读者去实现这些发明。他印在杂志评论上的口号:“今天的妄想;明天的现实。”
欧洲科学基金在几年前组织力量研究已有的科幻小说,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中寻找能够为正在进行的太空项目所能借鉴的想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对科幻小说非常感兴趣,但他们更乐于资助新作,而非从以往的作品中获得灵感。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与美国主流出版商Tor-Forge Books合作筹办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作家共同创作的系列。虽然它不能直接影响未来科技发展,但它至少说明了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对于科幻小说的重视。
遗憾的是,当代科幻小说家通常关注的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他们的主角如何使用未来科技,及这些科技所能带来的社会效果。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早打破了根斯巴克的规矩。相较于就“科学”一词喋喋不休,或推动技术奇迹的发生,他们通常更愿意追逐别的目标。
美国作家詹姆斯·冈认为:“科幻作品更多应当是探究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去影响科技发展。”科幻小说家彼得·汉密尔顿也持有相同意见:“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作用比那些科技工具更让我感兴趣。我会避免对机器细节做冗长的描述,而去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具有的效果。”对于绝大多数本身是技术大咖的科幻小说家来说,他们的科幻创作根本无关科技发展。即使有的人还勉强承认这一点,也是因为, “任何事物都可能对别的事物产生影响”。
我们已经目睹,那些科幻小说中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未来科技逐一实现,改变了真实的世界。也许有一天,科幻小说不再思索和模拟技术的实际作用,而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叙事者的主题、发展、人类宿命甚至宇宙的命运之上,我们仍感谢它们帮助我们幻想过的未来世界。只是,但愿永远可以有人像儒勒·凡尔纳在一百多年前那样由衷地发问:”难道人们真的不可能用更短的时间来环游地球一周吗?”
(摘自《新知》试刊号第三期)
(本版编辑 石佳 联系电话:010-6707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