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原创·京城走笔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0月01日 星期二

    谁之过

    陆昕 《 书摘 》( 2013年10月01日)

        近读某报头版头条载某地教育部门下令为学生减负,各学校一律不准在假期为学生补课,否则将如何如何。而家长们并不领情,学校不补家长们就领着孩子到外面去补,且其量远超平时课量。于是孩子和家长们对立起来,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专家们批评家长说:“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严重误区,不懂教育规律。……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最重要。参与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活动,社区活动,观察大自然等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十分有利。”专家还要求,学校、老师要对家长进行培训,以尽快教育家长走出误区。

        这是家长们的错吗?

        天下家长没有不疼孩子的,尤其在中国。但正如“触詟说赵太后”中触詟所说,疼爱孩子,就要“为之计深远”。这深远之计就是要使孩子功成名就。达到功成名就的惟一途径就是读书,读得勤奋,读得刻苦,便一如宋真宗《劝学诗》中所说,一有百有。寒门可以以此改换门庭使门楣有光,世家可以以此使门楣更加光亮,虽然眼下痛苦但可换来长远利益。

        若反过来想,可不可以不要眼下痛苦也不要长远利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渔夫躺在海边沙滩上晒太阳,有个亿万富翁也在晒太阳。两人聊起来,渔夫说我生活的最大理想就是每天能躺在这儿,悠哉游哉地晒太阳。所以我每天打够了今天要用的鱼,就到这儿来。富翁说,你这不对,你应该不断打鱼、卖鱼,挣出一大笔财富,有了这笔财富后再来晒太阳。渔夫说,可我现在不是已经在这儿晒太阳了吗?

        发表这个故事的人可能意在叫国人开窍,其实适得其反。谁不明白,只把今天的肚子填饱的人,和有亿万家财作后盾的人,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完全是两种感觉两个境界。中国的家长们很像饱经沧桑的富翁,孩子们很像得过且过的渔夫。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富翁和渔夫,所以父母一定要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么,家长能不能不替孩子们拿主意,他们求名求利也好,不求名求利也好,富贵荣华也好,平凡庸碌也好,随他们去,行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这里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孝”。

        从儒家文化来说,我们的“国与家”、“孩子与父母”是捆绑在一起的。几千年如此,现今依然如此。且与孝并行的“忠”,也以孝为根本,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而这孝,是有内容的,这内容,即你要以光宗耀祖门楣有光来回报父母。《礼记·王制》:“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最下能养。”大孝就是要使门楣有光,使父母尊贵;其次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端而使父母蒙受耻辱;最后才是赡养自己的父母。因为养活父母,“常回家看看”,是做儿女起码的责任,最基本的人伦,所以最下。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和孩子共同负起对家族的责任。父亲教育孩子处身立世,母亲照顾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知书明礼,努力向上,最终经济天下,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样,人也就分出了档次,社会形成了等级。而档次、等级的划分,古代是科举,现在是高考,这也就难怪父母和孩子一齐患上高考焦虑症。

        有没有办法可以减轻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我不由想起我们少年时,五六十年代,因社会环境不同,那时倡导劳动。劳动者光荣,不劳动者可耻,只要在劳动,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读书当然也是评价人的标准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标准。今天这种情形已经改变。人们注重读书,不重劳动;轻视道德,看重财富;只要成功,不要诚实;只要目的,不问手段,以少劳动甚至不劳动而获取财富甚至巨额财富为“有本事”。置身其中,会有多少家长孩子,能“闲庭信步”地“望天上云卷云舒”,安心做“普通劳动者”?

        学者许纪霖在《回归公共空间》一书中论述道:“如今的中国,由于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等级化的社会。日前我在与美国任教的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教授聊天,他分析说,在美国,社会也有分层,但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中国这个等级社会里,在底层生活往往缺失为人的尊严……于是,大家拼命地往这个等级制社会的高处流动,以获得为人的起码尊严。”

        一个等级社会,需要一个大家认可的、形式合理的筛选制度。在传统中国,就是科举,在今天,就是高考。有次一个电视新闻让我看得很有感触。有一种据说国外传来的叫作“闪卡”的早期教育方式,正在国内流行,即把一些涂了颜色写了词语的卡片在婴儿面前晃来晃去。电视显示,三个抱着婴儿的母亲正在接受这种早期教育。在老师晃动卡片的时候,一个婴儿在吃奶,一个婴儿在嘬手指,只有一个婴儿在好奇地看。婴儿们当然不明白这摇来晃去的是什么,家长们却看得很清楚,这摇出来的是北大清华,晃出来的是大洋彼岸。因为在当代中国,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教育网络,地方院校—211高校—重点大学—985高校—欧美大学,这一金字塔形结构形成了诱惑学生们往上爬的阶梯。越往上走,越能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过人上人的生活,拥有为人的尊严。所以尽管如今人人明白应试制度的弊病,但在目前腐败猖獗的社会,这却是惟一形式合理、较比公平的竞争方式。

        因此,许纪霖先生又说:“如今的中国社会,大家对人空前的不信任,大家只相信程序,特别像高考这样的刚性程序。尽管社会各界都明白‘惟分取人’未必合理,但老百姓不这么看,他们要的是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将权力、金钱和地区差异的因素排除出去。”

        既然高考制度几乎是惟一可以突破等级制度,改变身份、地位、事业、生活、未来的途径,那么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何错之有?教育专家们所抛出的“志愿活动、社区活动、观察大自然”等,无法量化,不计入高考成绩,家长们也只好放弃。况且,如果孩子真不是读书的料,家长其实也无可奈何,毕竟有天伦之爱在那里,又能把孩子怎么样。只希望社会的等级早日变化为阶层,使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那么孩子们才可以真正轻松,家长们才会真正罢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