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乐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0月01日 星期二

    秋·流浪·小地方

    赖玉婷 《 书摘 》( 2013年10月01日)

        (阅读提示:随心所欲地到处走走,无所事事地发呆,或是在小巷里迷路,看看当地居民为什么事而幸福快乐,用美丽而安静的风景,用最虔诚的心,洗一洗身体和灵魂,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

        内湾之味

        秋分

        景逢三五秋分夜

        乡间溪岸的秋景,衬着野姜花浓郁辛辣的气息。

        秋分时节,山村内湾的粽香。

        秋日时分,一次意外的探访,我在油罗溪畔周边不名的小溪旁,看到野姜花。那浓郁、辛辣的味道,混杂着青草、泥土的气息,让人不由得想循着花香而去。它原是乡间溪岸、埤塘或湿地附近,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在内湾,却摇身一变成为粽子的灵魂。粽味融入野姜花香,成为地道的内湾之味,像是一则传奇,野姜花改变了粽子的口味,也改变了寂静山村的命运。

        作为内湾支线的终点站,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小镇曾兴盛而喧腾一时。当时这里被称作“小上海”,然而上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形态的变迁,灯火通明的小镇,像是瞬间断了电,没有人潮、没有商业活动、经济来源,辉煌光鲜的时刻是隔夜半醒的梦。褪去梦中的残影,回归现实,人去楼空的山城,只留下一页盛衰兴替的故事。

        几次搭上内湾线火车,我总要想起这一段历史。人声鼎沸,或是冷清寥落,内湾支线沿路的景致依然,火车如常到站又离站,不惊扰岁月,也没有哀乐悲喜。坐在火车内,看窗外远近交迭的树林,飞掠而过的山野,在铁轨铺设延伸之处,别有一种天地之外开阔、单纯、自然天成的样貌。这一路的窗景,几乎是内湾支线旅程中,最动人的部分了。

        不知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因为喜欢这一路恬静淡美的风光,享受自己随意的走看?

        在随兴逛走的机缘下,看见溪涧旁的野姜花。之后几次,搭上内湾支线,便隐隐期待这一趟野姜花的旅程。初次乍见,那不期然的惊喜,最是难忘。野生的姜花,不驯服的气味,强烈而深刻。带着乡野草根性的脱俗,白净雅致,让人一眼入心,不能或忘。    

        原来这里、那里,一些喊不出名字的地方,都有野姜花。或许是刻意留心找寻,我看见了属于内湾,天然的花香风景。

        野姜花被选为内湾之花,野姜花粽成为内湾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内湾街上卖花粽的招牌林立,每家都有着美食节目报导与名人加持的光环。婆婆妈妈们绑着客家花布头巾、兜着围裙,排排坐在门庭骑楼前包粽。只见她们弯折野姜花叶、舀入米饭、馅料,手势左翻右折,拗成一个漂亮的棱角,随即绑上长竿上挂着的棉线。老街的古早味,在于村妇们熟练的手工,利落包粽的身影,那画面让人想起老一辈的故事,有着亲切的家常。

        特别是,随意路旁街口,那些没有商号,自制卖粽的小摊子。没有正宗与否的包袱,而是某个家传的口味。摆小摊子卖粽的妇人告诉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过阿婆把野姜花的根切碎当调味科,和着虾皮、萝卜干一起爆香,包成粽子。“古早时期,没什么好料,包给田里的人当点心吃而已。”

        虽然不知道,这样一个卖粽小摊子,如何维持一家团圆的能量,在与妇人闲谈过程中,让我对这个小镇,有更深层的体会。商机之外,还有人的温度,在地的情感。内湾街巷飘着的花粽香,是一个全新开始的故事。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内湾滋味,有继承、有创新,让老街在传统、怀旧、客家主题烘托下的观光贩卖,找到一段独树一格的主旋律。

        拎着妇人推荐的五谷养生花粽,走回火车站。候车时,我好奇地朝别人手上提袋内的粽子多看几眼。卖粽妇人有子传承的骄傲笑容,浮现在我的脑海,想起她说,“儿子计划要自己种一片野姜花,你下次再来,花应该种好了!”看着其他乘客这里那里,尽是名号响亮的商号提袋,妇人的小摊没有名字,我却私心想象起自己买下的粽子,馅料中有满满一大片野姜花田的梦想。

        川中岛

        寒露

        草根寒露悲鸣虫

        赛德克族的历史静静摆置在日常里。

        天气微凉,我安静地行走于北港溪畔。

        画面是静默的。热气包裹着远远近近、不知名的山林。漫漫车途,山路弯转颠踬。我的胸口揣放着一个神秘的地名,一股强大且不明所以的念头驱使着我,我要去找寻一个赛德克族的部落。它是川中岛,日人羁縻赛德克抗日余族的化外之地。

        历史感太重,带着沉甸甸的想象,试图追溯往日的场景。回转重寻,才在施工中半封锁的桥头,看见山坡壁石上标示的“川中岛”字样。三面环水,一面倚山,它像一个不真实的场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世界。跨过桥,抵达对面河道的台地,平浅开阔的天,朗朗映现的地平面,我像是乍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不敢相信放眼望去的农村风景。

        柏油路铺设得平整,路面笔直,一路通透到视线尽头的远方。还没遇到居民,更没有游客,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路旁两侧,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绵延不尽的绿色稻浪。如同夏日嘉南平原常见的景致,南风吹来田畴盈野,依稀仿佛,闯入无人之境的感觉,却是在画中的。

        三个瘦小黝黑的男童骑着小脚踏车经过,好奇盯觑着我。他们从我身边骑过,三人频频回过头来,和我四目相接时,又不好意思地移开视线。没几分钟,男童们转身迎面骑来,其中一个平头男童眨着溜溜大眼,笑着跟我挥手,“嗨”,那刻意拖长的俏皮尾音,随着脚踏车速掠过,游戏似地,三人又顺着下坡骑到我身后去了,我转头看他们,三人兴高采烈“嗨、嗨”同声嬉闹着。

        家家户户似乎都养了狗。遇到的狗,比遇到的人多。部落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不知哪里传来的音乐旋律,歌声有男有女,正对唱着国语流行歌曲。走近一瞧,声音自暗黑的饭面小吃店传出,招牌写着附设投币式卡拉OK,从麦克风传来的歌声推测,大概是年轻男女。两个中学生年纪的女孩,从派出所后方小路走来,也不交谈,也无表情,往小吃店方向走去。

        我在川中岛日常起居的画面里,在部落中无目的地,闲闲晃走。我拍摄着那些似是刻意推广经营过,却又废置没落的设施。一整日,没有其他外人、游客,也没遇见几位居民。要离开时,远远瞧见那三位骑着脚踏车的男童,攀行于部落入口处那面水泥挡土墙面,他们争相攀拉着高处垂下的藤蔓,沿着墙上莫那鲁道画像的脸庞,淘气地匍匐攀伏,比赛谁站得稳、爬得高。这是真实自然的川中岛故事。

        烟声独行

        霜降

        霜降幽林沾蕙若

        深秋密语,单纯心念的旅行。

        反景入深林,都是心象的显影。

        从台中出发,绕行宜兰,经台七甲线,路途迢远,绕了半个台湾,终于抵达台中县和平乡。武陵,这个名称耳熟能详,犹如山谷中一个不醒的梦,每当我读《桃花源记》,跟着武陵人误打误撞进入桃花源之中,脑海中总飘忽着千百个瞬间闪灭的画面。

        我在反复的想象中,进入山地部落。天清气朗,山壁林树掩映,土黄、浅蓝、淡白、深绿穿插交错为一幅山林大地。沿着山谷低处,俯望满地硕大鲜绿的高丽菜。窗畔及目处望去,果树沿着山坡层层迭迭,苹果、桃子、梨子、李子……结实累累的印象,满山满谷,确实是梦一般的境地。

        自然开阔、漫山遍野的气息中,抵达武陵。绿是最大的布景,空气微冷,冰凉中流动着淡淡草香。我是少数到访的旅人,置身在一片辽阔的情境,在山林中静谧的远方。

        为了“烟声瀑布”这个美丽的名字,来到武陵。农场深处的桃山飞瀑,丰沛的水量源自桃山溪,溪涧落差五十公尺高,水声宏大、水花飞溅烟雾漫起,而有烟声之名。

        一路垂行陡上,针叶林、台湾杉夹道排列,枝桠浓密疏落,宛如明暗交错的杉林隧道。

        最初,我只是单纯想到处看看。俯望瑰丽碧绿的清澈溪水,七家湾溪湍湍流动。溪谷横切的棱面,大大小小的石块叠映出嵚崎磊落,深绿浅蓝的水色日光半透,石缝苔蔓牵缠着水渍氧化的纹路。水色瑰奇宝绿,貌似四川九寨沟的海子。

        站在武陵吊桥上,纵看山崖溪谷分擘聚合的高低地势。凉风吹过山林,薄薄脆脆的声音,摇晃着吊桥上的我。日光温煦照拂的天地,清明爽朗,我那拥挤而过于阴翳的心情,在这风凉日暖的时刻,也仿佛透气光亮许多。

        安静的逛游,有一种距离的魔力。抽离人群,抽离日常的惯性,回到我之于我,一个单独的个体。

        一种被情境包围,却又格外清醒的孤独感。观看陌生景物之际,若即若离感觉了自己的生命。

        我踏行在自己呼吸的节奏上,让心绪集中于脚下步伐。明知道不急着赶路,受到期待走到终点的念头驱使,“之”字路形弯折上坡,还是让我气喘连连。

        试着调匀呼吸,转换心情,漫漫而行。浓荫高林障蔽,步道能见的景观相对单一,只有脚下的路,绕折延伸,在峰回路转的尽头。

        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应和着心跳喘息的真实感,“为什么要继续走?”“为什么到这里来?”质问意义的声音,清楚叩抵着怦怦心跳。生活如此贫乏,为了目光行进的时刻太多,这一刻当我抛下他者的视线,走在层层盘升的坡道上。到此为止,中途回转。除了向前走,我能感觉脑海中不时飘过的诚实心念。没有非如何不可。独行时刻,有完全的意志可以选择,因而更加感受到内在激腾的辩证。左脚和右脚、左脑和右脑、情感和理智,不容妥协,必得决定出一种态度、一个方向。必得清楚质问内心,想怎么做?想要什么?

        我渐渐明白一个人旅行的意义,在观看外界物景的同时,无人分享的满腔感触,像是一遍遍自我问答的潮汐往复,凝视与对话来去激荡的回声,填满时空的静默。纷杂的思绪扬起又沉淀,在这样绝对的孤独之中,世界变得内敛而深刻。

        而我更确信那就是我,在说停下来也可以的同时,不明所以地坚信一定要往前走。带着天生的执拗,想清楚了,就斩钉截铁,既往无悔。

        凉风吹来,身旁的树叶沙沙轻响。林叶墨绿掩映交错,我抬头看着叶面空隙透出的一小面天空。掺了日光的天色,依旧如海色湛蓝。悠悠走行,至一处形势开阔的平坦台地。那里有登高临下的绝佳视野,向下俯瞰,整个武陵山谷的样貌一览可尽。

        遭逢、理解,俱是无关晴雨,不涉悲喜的明白了。

        (摘自《小地方:一位灵性女子寻找自我的仪式》,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定价:32.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