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老舍
大约在1983年,我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上海女作家赵清阁的一件来稿,是关于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章。当时对赵并不熟悉,只是有个模糊印象,知她是一位女作家。我将赵的来稿在“华夏”副刊上发表,并寄样报,后来竟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她后来同我说,她投稿经常投与陌生的编辑,从不走什么大人物的后门。
我陆续在副刊上发表了她的几篇稿子,她将她的著作题款签名寄赠我,就这样我们慢慢熟悉起来。
我与她见过两面,一次是1984年她来京出席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另一次是1988年夏天她来京出席阳翰笙先生的纪念活动之时。她先住在阳翰老家。5月28日下午我应约赴阳翰老寓中看望她,恰逢剧作家凤子也来看她。她以十分崇敬的口吻同我谈阳翰老:
“我和翰老几十年推心置腹,解放后也是这样。他没有官气。有一次杨尚昆说翰老参加过南昌起义,大家大吃一惊。翰老是老革命,我不是,但他从不摆什么架子。”
“郭沬若就不同。过去我们有师生之谊,解放后他成为领导,见他很难。傅抱石让我去见郭,我没去。这次来北京,看了茅盾的故居,郭沫若纪念会不想去,情况不同。茅盾逝世时,他家里给我拍电报,我特意赶来,郭沫若逝世就没人理我了。”
“我曾给茅盾写过长信,指出《李自成》根本不符合明史或者野史,李自成爱吃辣椒,那是谁?可想而知。茅盾写给我的信我都给了韦韬,要编全集嘛!应该这样。但也有一些信被抄走,以后没有还给我,据说有的已流传到国外。还有老舍的信也有一些没还我。”
“外间都说我收的冰心的信最多,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传记文学》要发这些信。现代文学馆也交了一部分。都经过冰心同意。我写信给冰心:我给你的信不要发表,以后还我。”
“冰心是不出家的出家人。解放后,让她担任什么职务,她就担任,开会也去,但不讲话。她解放前给我的信有内容,讲了不少真话。这些信被抄走,后又还回来。”
那年6月9日我又去清阁前辈住宿的中直招待所(北京平安里)二次看望她,她留我在食堂用餐,边吃边聊,她的谈话有许多精彩之处,颇显她的个性:
“我对翰老说,现在国内已把我从电影界和戏剧界踢出来,我滚蛋了,也好。但国外,如美国最近还有报纸称我为戏剧家、散文家。”
“在上海市政协,先让我到文艺组,我不去。我要求去社科组。社科组就我一个文艺人,大都是做学问的老教授。我讲话好讲,也有人听。”
“文艺界矛盾很多,有的人就是让你听他的,跟他走,即使是朋友,我也有自己心灵上的天平。我喜欢讲真话,不愿讲假话。”
关于编辑出版方面,她有不少看法,火药味很浓:
“邓颖超大姐把我当她的朋友,我写她的《亲人》原是河南《传记文学》两年前约我写的传记,说邓是河南人,我也是,刊物又是河南的。写出后送邓本人看,她很满意,让秘书交《人民文学》发表。我去向秘书要,他们说已送《人民文学》。我只好回河南话,说此事我不能左右。后来又为他们写了一篇回忆刘海粟的,也算还了债。不想他们写信大骂我,说我不守信。我又没有签合同,作家权益得不到保障。”
赵清阁原来是学美术的出身,毕业于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对于此,她也有谈话涉及:
“我小时在河南就是美术专科学校的,从基础学,后又到上海美专学习油画,系主任是倪贻德。以后又画国画。刘海粟对我很好。齐白石到上海,我们都去看他,并画画让他看。他很欣赏我的画,他认我做他的学生。后来我到北京也去看过他,他给我好吃的,送我不少画,可惜都被抄走。后来还回一些,都是假画,只有两幅书法是真的。1981年我到荣宝斋卖了几张自己收藏的古画,很便宜,但没办法,当时刚‘解放’穷得叮当响。”
“说笑了,美术大家也有穷的时候。”
清阁前辈曾赠我书法一幅,是写在白石老人画笺纸上:“雨过山青笋更茂,霾散天朗玉无瑕。神州十亿同舟济,长虹万里贯中华。士方同志哂正甲子谷雨赵清阁书”
那天在中直招待所,她直言不讳地对我说:
“我看沈从文的《边城》和《湘女潇潇》,包括电影,没感到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不知道沈从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
我说:“大概因为作品的超时代、朦胧、乡土味,淡化政治,离政治远一些。这反而能为外国人接受并永存。”
她说:“沈从文胆子很小,这倒是符合他的性格。”
清阁前辈晚年既无老伴,膝下也无儿女,一人独居,只由一女佣照顾起居。
她生得白白净净,面容姣好,一看就是一位知识女性,老年风韵犹存。可就是烟抽得很凶,面容也显得忧郁。
赵清阁和老舍之间的亲密情谊,在二人的人生里占据了特別重要的位置。
老舍与赵清阁的最初交往,是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开始。1937年11月20日,老舍挥别妻子,只身奔赴武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同年年底,赵清阁也从河南辗转来到武汉,成为作家流亡大军中的一员。
恰逢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做了协会总负责。在“文协”的日常工作中,赵清阁与老舍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周恩来还想让赵清阁做老舍的秘书。
当时赵清阁还身兼主编宣传抗战的文艺月刊《弹花》的重任。结果老舍成为《弹花》的主要撰稿人,并为《弹花》创刊号写了《我们携起手来》。
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赵清阁的名字常与老舍联在一起。赵清阁刚强豪爽。也许是这种略带阳刚的性格,使“见着女人也老觉得拘束”的老舍有勇气跟她合作。他们合写了剧本《虎啸》《桃李春风》以及《万世师表》。
赵清阁写戏剧先于老舍,所以在剧本创作技巧及操作方面曾影响过老舍。其中四幕话剧《桃李春风》最为引人关注。赵清阁说:“当初老舍叫我同他合作剧本的时候,我不大赞成,因为他的意思,是希望发挥两个人的长处!他善于写对话,我比较懂得戏的表现。而我却担心这样会失败。合作的经过是如此:故事由我们两个人共同商定后,他把故事写出来,我从事分幕。好像盖房子,我把架子搭好以后,他执笔第一、二幕。那时候我正住医院,他带着一、二幕的原稿来看我的病,于是我躺在床上接着草写第三、四幕。但文字上还是他偏劳整理起来的。老舍的对话很幽默,如第一、二幕情节虽嫌平静,对话却调和了空气,演出博得不少喝彩声。”
近年某作家有文章详写抗战时在重庆,老舍与赵清阁同居,陷入热恋之中不能自拔。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及时赶到打破了这对恋人的美梦。但以后老舍还是写信,邀赵去国外结婚。
赵清阁保存了不少老舍写给她的书信。据说她收有老舍的书信达一百多封,去世前却烧毁大半。加上赵清阁一生抱定独身主义,始终未有组建家庭,更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君“绯闻”如此精彩,不知今在何处?!
(摘自《文学大师的流年碎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2年6月版,定价:3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