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品味人生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10月01日 星期一

    夜市

    苏枕书 《 书摘 》( 2012年10月01日)

        逛夜市与白日逛街不同,氤氲灯光中,繁华现于杂乱,热闹隐藏寂寞,绝不尽是为了某种直接的目的而买东西,多数时候,买的仿佛是一种情绪。或如作者所说,钟爱夜市,只因“对茫然的旅人而言,夜市的灯火是很大的安慰”。

        黄昏的时候,晴热的太阳沉落了,夕光与彤云底下的街市渐渐换上了另一种面貌。公交站与地铁口吞吐着下班回家的人。车流渐渐散去,如川中帆舸远向天际。    

        入夜时分,露水起来,街边食肆更显热闹。小灯泡缀成的“串’,字是各家串串香通用的招牌,烧烤摊铁架下的炭火滋着滴下的油。    

        我曾在北京马家堡一带居住,从秋到冬。夜里下课,缤纷的夜市跃入眼帘。路边有人卖烤羊肉串,撒很多孜然,非常香,但并不好吃,因为用的肉不好。水果摊有店面与平板车两种,前者名目齐全,有苹果、柑橘、橙、沙果、葡萄、柿子一类时令果物,还有南方来的猕猴桃、火龙果、芒果。平板车上多是枣、苹果一类易储存、可远途颠簸的果实。北京枣品很多,马牙枣、山枣、酸枣、甜瓜枣等,最多见的还是马牙枣。各种枣树,居民家庭院内多有种植,墙外看着非常眼馋。    

        夜市上,小车推来的玉米、水煮花生、水煮毛豆也很多见。偶尔有卖豆腐的,还有油炸小摊。很普通的食物油炸之后就会变香,总能吸引饥肠辘辘的路人。早市上煎饼之类的食物,夜市里一般没有。夜市上,酒馆最热闹。往往一条街全是喝酒的小店,远远闻着烟火气,看见灯光,听到人语喧哗,突然会觉得心安。自己也想坐下来饮酒,却被匆匆的步伐引着回家,屋檐上伏着猫,树上有夜鸟。白天城市的声音很响,热闹繁华。到夜里,一种声音寂静了,另一种声音张开了翅膀。劳碌整日的人也可以恣意调笑,忘记今天的痛苦与明日的烦忧。    

        两年前的夏天,我僦居右安门外。有一天,暮色合拢时,我到外面散步,看见右安门桥下有人卖莲蓬,几只扎成一束,梗截得短短的,买回去可以剥莲子吃。也有留着很长一截莲梗,与百合、玫瑰、唐菖蒲等同卖的,七夕前后尤其多见,可以赠情人。    

        夜市里卖花的很多,三里屯一带有很多卖花的小孩子。有缠着人不去的,反复将花束凑到人跟前,要男人买给身边的女人。有一回,几个人一道吃饭,遇到这样的情形,我很不好意思。小孩子非常聪明,能看出我脸上些微的松动,愈发缠得紧。我觉得为难,但坚持没有要花,最后将桌上一瓶酸梅汤给了他。    

        卖盆花的也不少,有平板车拉来的,大型花木如桂树、茶花也见到过。更多的是小盆栽,容易养活,且不贵。多肉植物颇受宠,仙人球、仙人掌、蟹爪兰等,品目繁多。卖花人亦常常不清楚具体的赋名,而直接冠以“幸福草”、“欢乐树”等直白称谓。薄荷有胡椒薄荷、苹果薄荷、柠檬薄荷。碰碰香和含羞草都让人有欺负它的欲望。我还遇到过年轻人卖手制的小盆栽,把塑料瓶上部割断,倒置于剩下的部分中,呈漏斗状,瓶内盛水,漏斗内装泥与沙石,栽种小株植物,姿态都很可爱,也易存活。即使是遍地可见的繁缕,这样认真地种着也会好看,让人爱上它们细小的白色花朵。    

        南城一带的市井气息似比别处浓郁。陶然亭地铁站口有一家右安门拉面馆,二十四小时营业。烤串价廉且味美,油水滋润,肉很好。拉面也不错,只是汤水里的肉略显少。那里很热闹,酒客熙攘,大家都不在乎油膩的地面与态度冷淡的店员,似乎这也与肉串的美味一样,是理所当然的。    

        地铁过道里与陶然亭附近的公交站旁常有卖衣裳、履袜一类的小摊,琳琅地摆着。小饰品摊也很多见。早一些年代的东西,如蝴蝶牌黑钢丝发夹、黑色与五彩色的橡皮筋、指甲刀、针线盒、纽扣、松紧带等也能看到。不过,这样的摊儿很冷清,光顾的人不多,但从好些年前到现在,摆摊人一直坚守岗位,蝴蝶牌发夹也一直是一块钱一板。也有新鲜入时的,耳坠、发卡、戒指、项链、发花、腰带等物应有尽有,其价甚廉,我很喜欢。在这样的夜市上,我买过五元一对的耳坠,薄银钩,下面缀着一粒绞丝球。    

        幼时对夜市的记忆是跟着姑姑到城中酒吧玩,似乎是城里最早开的一间酒吧,门庭隐蔽,外面毫不张扬,里头却很热闹。姑姑穿大摆红裙,烫包包头,涂口红,端着高脚杯,和打扮时髦的男女一起笑闹,还跳舞。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家酒吧舞池旋转的五色灯球,有人对着屏幕唱“酒干倘卖无”,那是我第一次对“灯红酒绿”有了直观印象。夜阑人散,姑姑和朋友们就去城内大排档吃东西。“大排档”一词最早来自香港,也成为潮流的象征。当时姑姑在节食,不吃肉,只要蔬菜。“要一份生菜,一份平菇。”总记得她说这句,后来自己长大吃烧烤时,也鬼使神差地必点这两种。    

        故乡小城的夜市历史并不久。夜市的兴盛大概与人口流动、外来人口增多有关。职业结构稳定、娱乐生活单调、风气保守、鲜少外来人口的地方很难兴起夜市。故乡小城二零零三年通铁路,人口流动明显加快,外来人口渐多。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早已不似我童年记忆里那样隐蔽暧昧。夜市也日渐兴盛,街头灯火不灭。    

        重庆的夜市值得一提。重庆消费能力很强,饮食业、娱乐业均很发达,夜生活非常丰富。二零零五年我初到重庆,夜里出来散步,见到社区街道摆出麻将桌,烧烤摊、水果摊几乎彻夜不休,很觉惊讶。

        夏末到秋初,重庆的夜市都有黄桷兰卖,很美。入夜后,江畔游船也喧嚷,打麻将、喝酒。江边有人卖糍粑和烤土豆。烤土豆很美味。炉上热油煎一锅土豆,筷子挑出几只到铝锅中,剪刀夹碎,调以盐巴、麻油、酱油、醋、辣椒粉、香菜、葱末,盛入塑料碗。有人卖荸荠,一只一只削去皮,码在清水盘内。观音桥望海花市与鲁祖庙都是买花的去处,晚上闭店很迟,可以慢慢地逛过去。重庆地气潮湿,草木繁密,比如,黄桷树一夜凋尽阔叶,又一夜长满新芽,再一夜嫩叶婆娑,生命力很旺盛。卖花人也毫不吝惜,冬天的腊梅斫下很大一枝,成捆售卖。夏初的栀子也是整束卖,可以香很久。    

        有一天夜里,我喝了些薄酒,路过街边散摊,有人卖莲花,三朵一束,一束五块,我便将剩下的三束都买了。远看前方还有酒馆,忽然觉得没有喝够,还想喝酒。卖花人慷慨地建议:“去喝吧,这才是高兴的生活。”接着又听到有箫声。有人卖洞箫、笛、巴乌、葫芦丝、陶笛。他在月亮底下吹着简单的曲子。也有如我一样的路人被音乐吸引,驻足不去。最后我买了两支箫,回家后将莲花养在盛米酒的竹筒内,复饮三杯。    

        有人将重庆与香港作比较,都是山水环绕,道路跌宕,植物茂密。夜市气味也有相近之处。我只浮光掠影地逛过港岛夜市几次,匆忙辗转,并无太多了解。吃过街角的鱼蛋面和炸鱼皮,十分美味。书局街不起眼的糖水店,却有不少名气大的食客来访,有人写了文章登上报刊,店家便把报道裁剪下来贴在墙上,很有意思。有一回我迷路了,在弯绕的石板街上来回走。夜里湿气重,两边店面渐渐打烊灭灯,收起门板。那时,我心里有些害怕,石阶旁烟雾缭绕的庙祠跟前蹲着猫,还好,花店与水果店都还缤纷地摆着摊面。有一回在中环看完电影,电车已收班。我等了很久的公交车,才知末班车已过去了。我只好在街边等出租车,看到有糖水店还开着门,就进去买了一碗杨枝甘露吃。对茫然的旅人而言,夜市的灯火是很大的安慰。

        (摘自《燕巢与花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5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