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建筑之路
我出生成长在大阪的手工业区,虽然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但实际上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建筑的专业教育。
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再加上我学习成绩不佳,因此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念头。
外婆一个人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有一天,我和她商量将来的发展。
我说:“虽然没有什么学历,可我想做建筑方面的工作。”
“不给别人添麻烦,有责任感并遵守约定,坚持到底、从不放弃。如果你能做到这三点的话,那就大胆去干吧!”
没想到外婆会同意我的想法,让我放手去做。
于是我说:“那么,我就试试看喽。”从此决定走上建筑之路。
近邻皆知的孩子
我成长在一个小孩极其多的年代。上中学时班里有50个人,而一个年级有700人之多。
上学时大多数科目都比较差。成绩在班上排名总是靠后,在班里50个人中排在40名左右。
外婆却对学校的教育并不关心,她常说:“成绩无所谓,只要健康、身体好就行”,“在学校学习就够了,回到家要自由地玩耍”。她是个胸襟豁达的人。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学校写完作业后,就把课本丢在学校。
虽然也会被老师提醒“要把课本带回家”,但是我会回答: “不,家里人说不用带回去”,总是把书放在课桌里就回家了。
或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老师的夸奖是件很光荣的事,但当时我一点也不觉得那有什么价值。
要是附近有人说:“有小孩儿在吵架!”别人就会谈论道:“是安藤吧”,“又是小忠雄吧”等等。总之,吵架我很在行,就是所谓的“淘气大王”。
有的时候,我和别人大吵大闹,惹得外婆生气,就会被她拿着水桶跑过来,从头到脚泼一遍。
外婆说她只有一天很高兴,也就是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因为我跑得比其他人快。
边工作边学习建筑
毕业后,我起初干的是室内装饰工作,例如饭店或咖啡馆等店铺的内部装潢和家具设计。
通过做这些工作,我的思想更加开阔,想去试试设计建筑。
但是无论做什么,必须继续学习,所以我决定“通过函授教育来学习”。图形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建筑……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看到什么我就学什么。
当时在大阪那个地方,即使是面对没学历、没社会基础的人,有人仍然有“让那些有梦想的家伙工作吧”这样的勇气,拿出辛辛苦苦攒的钱,对我说:“你来试试吧!”将装修的梦想托付给我。多亏了这些人,我才得以一边拼命工作,一边学习。
对那些毕业于著名大学而且很有才能的人们,羡慕他们,或是不能输给他们,这些想法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我只要能做适合自己、合乎自己身份的工作就足够了。
说到“独自学习”,大家可能想到的是自由、愉快的感觉。不过由于学什么、怎么学都必须由自己一个人来考虑,实际上是非常不安、孤独和困难的。
我甚至连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不知道。因此我无论拿到什么书,便一个劲儿地读。虽说并不是读了书就能学到建筑知识,但通过读书,心里有了把握,觉得“读过这些书准没错儿”,从而带来自信心。
除了建筑专业的书籍,我还读了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礼》以及幸田露伴的《五重塔》等日本名著。
既没有文化素养也没有社会基础,却一心要投身于建筑世界的我,从这些书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
22岁的日本建筑之旅
22岁(1963年)那年,如果上大学的话,我该毕业了。我没有上大学,但是也想有一次属于自己的毕业旅行,便开始了 “环游日本的旅行”。正因为身为日本人才更要好好地欣赏这个国家的风景。
我从大阪出发先到四国,接着去了九州、广岛、北海道,至今还无法忘记当时日本的风景。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到处都能看到美丽的民家、村落和丰富的自然景色。
遗憾的是如今这些风景已经不复存在了。真不知道100年后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把才盖了三四十年的建筑都拆毁,不断建新的来代替,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有计划地建造持久耐用的房子。
这次旅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亲眼看一看著名建筑师亲自设计的建筑。虽然我是在基本没有准备知识的情况下就去当地游览,但是看到那雄伟的建筑物时仍然非常激动。
24岁流浪世界
24岁的时候,为了去学习国外的建筑,我又开始旅行。日本从1964年开始允许国民自由出国,我的旅行就在那年之后的一年,可以说是一次奋不顾身的出行。
那时候旅行指南等什么知识都没有,我也没有亲戚朋友在国外。去和周围的人们告别时,他们都觉得我“再也回不来了”,互相交杯酌水以示道别。
临走时收到大家给我的很多礼物。虽说是临别礼物,也不过是“把这块肥皂带走吧”、“这有五条毛巾一起带走”或“拿着这五把牙刷走”等等。现在看来都是无法想象的物品,我把得到的肥皂、牙刷等塞满帆布背包,背起行囊出发了。另外我还带了一些想看的书,因此行李特别重。
我从横滨坐船到不冻港,后经西伯利亚铁路前往莫斯科。当时飞机还不是大众交通工具,我用了9天时间才好不容易抵达目的地芬兰。
最初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第一次看到了在海面上一直延续的地平线。接下来在坐火车去莫斯科的路上看到的地平线也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看见这种风景,我真实地感到了“地球是一个整体”。水平线这个词当然很早就知道,但是实际看到的时候仍然很激动,才觉得“很多事情还是要亲身经历的”。
有实际经验和没有实际经验相比,即使是面对相同知识,理解程度也完全不同。
一个劲儿行走、思考建筑
我最先去的是芬兰。那时候正值5月,是极昼的时候。由于不会日落因此夜里也很明亮,除了睡觉之外,一天之中的十五六个小时我几乎都在行走。
因为钱不充裕,所以我不坐公共汽车。算上旅店的住宿费,每天花5美元。在那个一美元相当于360日元的时代,这可就是1800日元呢!
我看完一个建筑,再花两个小时走到下一个建筑那里去。边走边回想刚才看到的建筑,接着又思考将要看的建筑,脑中不停地描绘着一幅幅建筑的画面。
有时候在途中还做些素描。
果然还是年轻好啊。既有充沛的体力,也有无限的梦想。最大的精神来源就是“梦想”,即想要做什么。
我在事务所里时常对大家说“走起来”。聚会喝酒到深夜,没有电车的话会说“走着回去吧”。
虽然事务所位于大阪,以前却有很多京都大学的学生来工作实习。每当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大家都坐立不安。于是我问道:“怎么啦?”“末班电车就快要开了……”“那样的话走回京都去不好吗?”“什么?走回去吗?”他们嘴上这么惊讶地说着,可真的都走回家去了,差不多花了8个小时。
在黑暗中漫步,看着太阳慢慢升起。是不是真切地感到了 “生存于世”?
走在路上的时候自然会思考一些问题,有时会想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下去好吗?
如今无论是坐新干线还是飞机都能快捷便利地四处移动,因此没什么时间考虑问题,一会儿就到目的地了。
数年后,有机会和那些学生重逢。他们说:“学生时代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花了一个晚上从大阪走回京都去。”
离开芬兰再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后来我觉得最好也去非洲游览,就从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坐客货两用船渡海到非洲,绕过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最终到达开普敦。
从开普敦到马达加斯加,然后坐船渡印度洋到现在的孟买,而后开始在印度流浪,行走在亚洲的大地上。接着去了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最后回到日本。
我第一次站在帕特农神庙前面时,虽然被那种撼人的魄力所征服,但说实话并没看出它有什么伟大的。此后又借其他机会去过两三次,才逐渐理解其非凡之处。
不断学习,随着对建筑理解的加深,就能切身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所在。
这次旅行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我不仅看到了建筑,感受到人的欲望,还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的美景,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其实下决心去国外的时候,外婆曾经对我说“钱不是用来存的,要充分有效地用在自己身上才算有价值”,痛快地表达了对我的想法的赞成。
正如外婆所说的那样,这次在二十多岁时硬把自己攒的60万日元都带去的旅行,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产。
硬要选择不方便
在和别人交换名片时,大家看到我的名片都会吓一跳。只有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和邮件地址都没有。
我只和别人打电话。在这个便利的时代,只打电话终究还是不方便。但是,如果在东京的人联系我要从现场发传真过来的话,我就会说:“不,你帮我把材料带过来不是更好吗?”
从东京到大阪坐新干线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我认为在移动过程中所花费的“闲暇时间”非常重要。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会考虑各种问题,这些都很宝贵。
另外,通过和对方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即使是复杂的问题,很多时候也能找出解决的眉目,使工作顺利地进行。
由于信息机器的发展,当今社会以迅猛的势头转变为计算机社会。人类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方向偏离得很远。就是说,IT革命对于人类是一种倒退。
我既不上网也不发电子邮件,即便如此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要打电话的时候我才拿手机,所以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码。每次有电话打进来的时候总觉得很吵。
有些年轻人不使用家里的电话而用手机,然而一旦要跟他们联系的时候却打不通。我担心人们用这种联络方式能正常生活吗?
最重要的是家庭,也就是地区性社会。因为人的存在,才需要地区性社会,但是现在连地区性社会也瓦解了。
即使家人都聚在卧室里,也是有人发邮件,有人看手机,还有人玩游戏,大家都在和外界交流联系。这样好吗?这不是危险的状况吗?
想让电脑发挥作用,就需要自己的能力。
说起现在的建筑界,设计的图纸都用电脑描绘。换句话说,这是新手也能完成设计的时代。利用电脑可以轻易地收集各种信息,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因为这不过是些剪切粘贴的过程。
那么建筑界内行人士都做什么呢?
只有能分析综合数据,并且把自己的创新准确恰当地融入工作中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建筑师。所有这些都是计算机力所不及的。
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自己必须要有能力。这不仅限于建筑,可以说在任何领域里工作都是这样。
小时候经常被人教育道:“必须做好读、写、算”。“读”指的是通过阅读去思考人生,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写”是说通过写来表现自己的思考方式。
至于“算”并不单指算数,而是引申为规划人生。
为了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就要思考过去和未来。因此,必须掌握读、写、算。
现在的人们完全忘记了读、写、算,相比之下更看重眼前的事。电脑善于把当前的事情处理好。可以快速算数,也能帮我们分析,还可以收集信息。
但是真正的读、写、算,是根据自己的思考、表现和判断力去创造自己的世界。
(摘自《边走边思考——安藤忠雄的建筑人生》,中信出版社2012年4月版,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