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春秋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1月01日 星期六

    电话的故事

    萨 苏 北 宸 《 书摘 》( 2011年01月01日)

        萨弟的文章

        我的弟弟也是一名工程师,不过,作为一个工程师,对比他三心二意的哥哥,萨弟在事业上的成就让父亲十分欢喜。父亲去世后,弟弟的这份成就成了我们兄弟共同的极大欣慰。然而,我这个弟弟其实也是很喜欢写东西的。于是,有一天,他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研究所的回忆文章。

        父亲的办公楼

        小时候,不知何时何地,听说哥曾经经常去父亲的办公楼写作业。以前一贯佩服我哥的学习成绩[萨评:一句话说得俺无地自容],所以哭着喊着也要去,而且,美其名曰:那环境,有学习气氛。

        父亲工作的楼是面南背北的大板楼,非常纯粹的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研部门楼,如果有研究的朋友们可以调查一下,那种楼通常楼面宽大,大概得有上百米。共六层,最上面是天台,每一层楼层都很高,至少当时觉得两个我迭一块儿也摸不到顶。宽大的大门立在又长又宽的台阶上,上去后正对的是大楼梯,很缓的那种,缓就比较长,每一节台阶都宽宽的,上去分左右两道相对小的楼梯。然后到了每一层又合二为一,比现在最豪华的写字楼的都宽,踩着舒服,很符合科研人员的习惯,拉得开步儿。

        父亲的办公室,记得是在四楼的412,空间不大,有三张办公桌。说不上豪华,可是很宽敞,靠门边是一大排的文件柜,分别写着同室的名字,迎面大窗户,没有落地,可是亮堂堂的,和对面站岗的数学所总部遥遥相望。旁边是413,好像是个套间,特别的是,开门就有一股淡淡的香烟的香味,不是杨耀武叔叔就是张寿云叔叔,反正有那么个抽烟的,并不是在这间办公室,却是爱来串门的。窗台上摆着几盆花草,最记得的是文竹,父亲告诉我用香烟头泡过的水可以治蚜虫。

        413还有一个东西是那个时代特别稀有的,就是一部电话,全黑的,转盘是金属的,亮亮的,透下去看,每个数字都大而黑白分明,很是好看,拿起话筒,胶木的感觉,温柔得很。[萨评:现在人看到这样写电话肯定觉得不可思议,但1970年代有电话的家庭不是部长司长就是学部委员。]

        而且,话筒上一点奇怪的味道都没有,不像现在办公室自己专用的电话底下都得垫一袋诺顿红茶,看来那时代的科学家们都没有口臭的。最奢侈的是拨117,听见里面“叮咚”,然后是动听的女声:“刚才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9点21分”之类。

        别的不敢拨,小时候很听话,老实,父亲也不让拨,说117是免费的,其他都要收费,这是公家的电话,不能随便用的。所以奢侈在于能拨,而且,能够拨两个“1”,手指头进去,从几乎是最左边将转盘拨到最右边,松手,然后可以听见很长时间的“哗啦啦”,看着转盘有节奏地跟着返回来。

        一般来说呢,我是不太有机会进413的,因为那里新鲜的东西太多,太有可能……哦,其实现在想来,尽管我在父母的眼里是相当的听话,不过父亲还是怕我干出偷偷拨打公家的电话这类事情,在他的眼里,能让我去办公的地方写作业那就已经是很出格的事了。

        晚上的计算所大楼是安静的,到了夏天,无论多热,只要打开窗户,阵阵柔风,尽管没有做什么正经的作业,可是心里一点也不烦躁。每每夜深离去的时候,总愿意在楼下侧目,看看还有那么多的窗户里面的灯光……

        时有带黑框眼镜的张冬冰阿姨,到现在也乡音未改的杨立芝阿姨来办公室加班,看着她们轻盈的脚步,觉得科学家也有这么美的人吗[萨评:叹气,这个评价一点儿都没有离谱,《人到中年》走红的时候,很多次在大街上都有人把杨立芝研究员认成了潘虹]?后来,有了帅气逼人的陈钢,上得了《电影》杂志的潘扬珂阿姨,那就更是内心中的美女、帅哥儿了。

        六楼是个平台,又叫天台,做一会儿作业就央告老爸带去休息,因为那里高。那时的人,都已经久经锻炼,或者全心做学问,想不到什么,所以没有像现在考试没得100分,或工作压得心理抑郁跳楼的,当然也就不必像清华主楼似的,四周围满铁丝网。一眼望去,天也是蓝的,星星点点。那时的中关村没有什么高楼大厦,这六层的办公楼顶已经可以似乎了望到最远的科学院小院宿舍。

        看着父亲打打太极拳,自己就围着天台四处跑,努力数着每一盏灯亮的地方。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已经融化在大地、星空还有着淡淡的香烟的味道。

        (这段文字,我是极喜欢的,每当读起,就仿佛又闻到了那淡淡的、不扰人的一丝香烟味道。

        男的和女的,据说思维的角度迥然不同,北宸的来信证明了这一点。她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不过,让她感到亲切的部分,却是——电话。)

        北宸的来信

        萨,真神奇,你弟弟写的那篇,里面关于电话的那部分,跟我小时候对电话的感觉,近乎一模一样的哪!

        我最喜欢拨“0”,因为那是从最左端拨到最右端,再听键盘缓缓滑回去的那种很笃实的声音。(你弟用了“温柔”两字,很妙的描述,却让我觉得贴切。小时候的东西,总给人一种古意温厚的印象。)

        黑胶电话,古朴厚重,嘿,我们查时间台的号码也是117啊!

        小时候常拨117玩,里面的录音是这样的,标准的普通话女声:

        “哔——下面音响,中原标准时间,六点,五十分,零秒。……哔——下面音响,中原标准时间,六点,五十分,十秒。”

        你看,我们说的是“中原标准时间”,不说“台北时间”,也不说“台湾时间”,用的是“中原”。

        以前一位大陆朋友问我的大中国意识是怎么得来的?萨,你看,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的微小之处积累而来的啊,而且影响的是我们整整这一代人。

        刚刚我LG说他一点也不知道117这个号码,说那时大部分的家庭有电话后,也都有钟表了,所以不用查时间了。

        可我们那时也有钟表,但还是认为117报的时间比较准。

        看,两边的成长轨迹又找到一个相似的地方。

        萨苏的回信

        真有意思,难道那边也是117拨号问时间?那122是不是天气预报呢?  (我比老弟知道的多一点的就是这个台也免费。)

        当时数学所还有一台电视供大家娱乐,12吋彩色,大家都专门跑去看电视,直到晚上电视结束,曲终人散。

        北宸,不好意思,今天又要你担任一个新角色了——牧师。

        我得找个地方忏悔,因为正在为一些事情烦恼。很久不写东西,其实约稿不少。和别人不同,约我稿的都是朋友。也正是因为这个,我压人家的稿件,就是欠人家的友情。可是还是忍不住在压稿很多的情况下依然不还债,而去写自己喜欢的话题,就是那个猩猩的故事了。

        人,莫非都有惰性的?

        (写完觉得不妥,哪有请女生当牧师的?)

        北宸的回信

        哈,找了一下,这些两边都是一样的喔。

        火警:119

        报警:110

        电话故障:112

        天气预报:121

        报时服务:117

        查询电话号码:114

        日本也是这个号码吗?

        要我说,不需要“忏悔”喔,不但如此,我还希望你继续这样,做自己想做的事。

        萨以往“厚积”的多,现在有能力“厚发”对喜欢萨文章的朋友来说,本是一件好事。

        但我情愿看到萨把时间花在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感动的地方。

        上次我在你的博客看到另一个视频,萨在动物园录小猴子的那个,萨的声音很轻柔。

        听得出谁对动物打从心里的喜爱,那样的亲身体验,化做笔下的文字,对写者读者都更是淋漓尽致的事情。

        如果约稿的内容有意义,我还是很希望看到萨的观点,但萨对实在没兴趣内容的邀稿,还是不要因为碍于人情而勉为其难吧。

        哎,我很喜欢村上春树这个日本作家,当时37岁的他,也是因名气渐渐传开而稿约不断,后来他知道这样是在消耗自己,是在扼杀作家的生命。

        37岁他搬到南欧,躲开了日本烦琐的邀约,在欧洲住了三年,写出了《挪威的森林》,后面的一些著作(如《海边的卡夫卡》),也能看到许多那三年他在欧洲各国积累的感悟。

        三毛也说啦:“我没有生命感动时,绝不写文章,逼我写会写坏的,我是个爱生活超过爱自己作品的人。我喜欢观察现象,探索思考,永远做一个为现象倾心的人。”

        萨可能会想说:“北宸啊,写作只是作为一个工程师的一个副业或兴趣呢,我不是专业作家啊。”

        那么,既然是这样,就更不需因人情而为难啦。

        (关于电话,其实只有一点点,大部分,是在回答我那个跑了题的“忏悔”。

        这本来是与电话这个主题没什么关系的,但我还是决定把它保留在这里,因为,那份厚厚的人情味。和北宸这样的台湾朋友相处,这种人情味无所不在。

        然而,依然是和电话无关的啊。

        那么,萨弟的文章,萨和北宸的信,真的只是在说电话吗?

        哦,真的么?我们真的只在说这些老电话?)

        (摘自《家国何处不入梦》,文汇出版社2010年9月版,定价: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