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教育经纬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0年12月01日 星期三

    教出精彩的语文课

    廖玉蕙 《 书摘 》( 2010年12月01日)

        教出怎样的风景

        台北小学教科书有一篇《纸条上的签名》,叙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演讲到一半,台下忽然递来一张写着“傻瓜”的纸条,丘吉尔心知有人想借此羞辱他,神态自若地说:“刚才有位听众送来一张纸条。这位听众真糊涂,只在纸上签下大名,却忘了写内容。”说完,微微一笑,又继续演讲。我在其后的一次演讲里曾稍做测试,请问在场的语文老师,万一教到这样一篇文章,他们将教给学生什么?除了“机智”的制式答案外,老师们竟都沉默了。我不免有些失望,如果老师只能提供学生对已知事物的印证,没有更多丰富或提升的进步空间,这样的教学有多少的意义存在!

        丘吉尔的机智,在共读过后师生莞尔的一笑里,已有共识,无须再重复陈述。老师可能的贡献应是年轻学子尚未开启的人生境界的体会,譬如丘吉尔“微微一笑,又继续演讲”的情绪管理,他没有因为被踢馆而乱了方寸;他不回避、不退缩,有正面接受挑战所需的从容与勇气;他化干戈为玉帛却棉里藏针的对应策略,虽让人拍案叫绝,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反讽,也谨守不公开张扬的宽厚,既不让对方太过难堪,却也绝不示弱。这提醒我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既不必疾言厉色,也绝不可姑息养奸。

        老师能不能分享比学生的理解更深层次的阅读经验,应该是每位教师必须自我期许的。

        二十年前的一个夜晚,听恩师黄永武教授一场兴会淋漓的公开演讲。他讲到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由时空结构分析,从一杯葡萄美酒的微小定点陆续展开为边塞送别的空间一隅,到凉州古战场的浩浩无垠;又从夜光杯的“夜”,说明由美酒而饮、而醉、而卧、而不知何时醒,推而为今日的“一去不回”,更进而为自古以来的“一去不回”,悠悠无尽。最后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使时间、空间同时坠入无边无际的宇宙黑洞。这种无限性,正是此诗神韵的美感来源。另外,欲饮葡萄美酒诉诸味觉,夜光杯、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分别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再三强调,不是家乡的米酒是塞外的水果酒,不是家乡的瓷杯是塞外的杯子,不是家乡的琴箫、泥土,而是塞外的琵琶、荆棘砂石。这位绝望又放旷的征人,身处这种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边塞特殊的气味与愁情中,欲饮恐琵琶来催,欲卧怕同胞来笑,句中的冲突激荡,让读者看在眼里、酸在心里。

        这首诗之所以高妙,经过这一番分析后,便得到相当的理解。从那之后,我爱上了诗,对诗的意境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发现,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深度启发。那样的夜,一辈子不会忘记。

        没有人天生聪明睿智,通晓所有的学问。负责养成教育的老师,得有把自己涵养成通才的决心,多听演讲,多看书,多进修,多和同行相互切磋,要常常自问,是不是有办法教出比学生的领会更美丽、更丰饶的风景!    

        抓住每一双求知的眼睛

        约莫十余年前,我在东吴大学教授戏剧课。为了让学生不止于欣赏明清戏曲的文学之美,也能更清楚搬演于舞台上“歌时曲惊四座,舞时精彩纷呈”的状况,特别请当年渡海来国光艺校昆曲传习计划里教学的岳美缇老师到班上来做示范教学。上课当天,一位年纪约莫五十许的妇人,提着两只大型塑料袋,身着花衫长裤,素颜进了教室,形貌望之与一般路上看到的年长妇人并无二致。会是传说中“当代昆剧巾生第一人”的岳美缇吗?

        二话不说,岳老师有效率地一边让学生挪出空间,一边很快打开纸袋,拿出其中的行头,套上简单的褶子,手中一柄折扇,且说且歌且舞开讲起来。

        神奇的事发生了!没有上妆、没有戴头套,就只一袭花褶子、一柄折扇,《玉簪记》里风流倜傥的潘必正宛然再现。那位原本看来十分平凡的妇人刹那间变身为不凡的风流小生,嗓音温润、唱功讲究、作表细腻,在短短时间内,同学们由先前的犹疑、失望、精神涣散,逐渐竖起背脊、坐姿端正起来。凭借专业的自信,岳美缇转身上台的刹那,即刻焕发出令人不敢逼视的光彩!

        尤有甚者,做戏固然不简单,说戏更难!岳老师讲解颇富韵致,她将戏曲角色的思考、诠释及表演手段,说得既生动又深入,让人顷刻间了然表演时举手投足的细腻所在,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我以为绝对是经过再三斟酌的,若无教学热情,绝无以致之。而当我们犹然沉浸在营造出的美感经验中尚未回过神来,岳老师已然脱下戏服,又恢复原先的素朴模样,提着两只袋子踽踽走出教室,我则痴望着她逐渐远去的背影,久久地激动。我忽然憬悟教书也许也该像一场成功的表演秀,要让学生专注凝神,老师先得有抓住每一双眼睛的决心和能力!

        那真是让人相当难忘的一堂课!从那之后,每回上课,我总步步为营,就希望走上讲台的刹那,也能以努力备课的专业、切磋琢磨的方法和不时为自己加油打气的热情抓住学生的每一双求知的眼睛。    

        我可以再道歉一次吗

        王鼎钧先生《灵感》一书里有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位作家教文盲的太太认字,他把所有要教的字都制成名条贴在具体的事物上,“电灯”在电灯上,“桌子”摆在桌上……教啊教的,教到了“爱”这个字。“爱”字没处贴,只好抱住太太亲嘴,太太总算把这个字记住了。她说:“认识了这么多字,数这个字最麻烦。”

        看完后,我禁不住抚掌大笑!“爱”这个字果然是最麻烦!说穿了,人生就是一个长长的寻爱历程。人活在世上,除了图温饱外,最重要的不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可爱或想办法找到人生旅途中的最爱吗!我们的苦恼,大多因爱而生,快乐与否,也多半因爱而来。那么,怎样适切地表达爱正是最艰难的命题:有人不知道应该怎样爱自己,有人不晓得如何爱别人,有人的爱像利剑伤人却不自知,有人的爱像大石压顶,让人透不过气来。

        我以为推动品德教育之始也在“爱”字——适时表达适度的爱。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亲堪称爱的行为中最基本、最自然的表现,而孩子是父母教出来的,孩子是不是孝顺跟父母的教养绝脱不了关系。多年前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记者追问一位推着摩托车正准备加入战局的飙车少年:“车速如此之快,你们难道不怕死吗?”那位男孩毫不迟疑地回说:“我们老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那张倔犟的脸,如今想来犹然印象深刻。是怎样的父母让孩子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曾经让孩子知道他们对他的爱吗?孩子知道若发生变故,父母会如何痛不欲生吗?还是,父母负气的言语诸如  “你敢出去,就再也不要回来”让孩子误以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中国的父母往往怯于表达爱,相反的,却非常勇于传达心里的不满。威权旧习犹在的大人,示爱和道歉的话往往止于舌尖,“爱”这个字,对父母来说,的确如王鼎钧先生故事中所说,“最麻烦了”。

        女儿犹然稚龄时,我不记得为了何事对她生气,女儿向我道歉后回房,约莫十五分钟过后,她怯怯地敲开我的房门,低声朝我说:“我可以再道歉一次吗?”昏黄的灯光下,是一张俛首垂睫的脸。刹那间,我眼红哽咽,弯身揽过她幼小的身躯,回说:“当然可以!我好爱你。”从那之后,这句“我可以再道歉一次吗”随时在我耳畔回响:当我为人女、为人母,不能尽如母亲或子女之意时,我想到这句话;当我为人妻,和丈夫脸红脖子粗时,我也想到这句话;当我为人师,说错了话或冤枉了学生时,我更想到这句话……这句话不时提醒我,那个黄昏乍然听闻它时内心的激动、温暖,就算铁石心肠恐怕也要化成绕指柔吧!

        “我可以再道歉一次吗?”这是我跟孩子学到的最动人的一句话。

        (读者新雨摘自《写给语文老师的书——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课》,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2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