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书摘 2010年08月01日 星期日

低碳阴谋

勾红洋 《 书摘 》( 2010年08月01日)

被妖魔化的“二氧化碳”

    我们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经常听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如“离毁灭只有6度”,仿佛好莱坞大片《后天》、《2012》等即将变成现实。

    2009年底,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表《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公报说,2008年大气中的大多数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可长期留存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创下工业革命以来的新纪录。

    公报的数据显示,2008年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浓度为385.2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与2007年相比增加2.Oppm,呈持续增长之势。工业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大约为280ppm,几乎固定不变。

    这似乎是最权威的数据,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铁证,但里面其实有误导之嫌。

    第一,从280到385.2,这个数字看起来大,但ppm的计量标准是百万分之一,换算成百分比,也就是从0.028%上涨到0.03852%,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仍然相当微小。

    有数据显示,一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l%时,人的意识模糊,如果不移至正常空气中或给氧复苏,将因缺氧而致死亡。但从0.03%上升到1%,就算把地球上的石油和煤炭全部采掘完,全部烧了,估计仅能增加很小的比例。

    第二,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中,二氧化碳浓度也是极不稳定的。据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地质学家施普特尔的研究,通过分析距今6.35亿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当中的同位素发现,当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为12000ppm,其浓度是目前地球二氧化碳浓度的32倍左右,可谓一个“超级温室”,在上亿万年的地球演化史上,二氧化碳浓度是大幅下降的。

    第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长却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最适浓度为l000 ppm,二氧化碳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气肥”,在温室大棚中,我们会人为地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达到增产的目标。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似乎不能用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作为标准。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则会促进植物的繁盛,将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在所谓的气候变暖模型中,这个因素却有意被忽视掉了,使气候变暖成为一场政治操控,而不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

    人类是最为渺小的,人类排放量在亿吨级的水平,而地球碳库的总水平都是万亿吨规模。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库在海洋和土壤中。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吸收氧分时,会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呼吸作用,此时的呼吸是有氧呼吸,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故在根部,即土壤中二氧化碳储量巨大。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太阳活动才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提出的潮汐气候效应理论对气候变暖也提出了挑战。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l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日月大潮与月亮近地潮相隔时间超过3天,从而导致冷空气活动较弱,整个欧洲度过了一个暖冬,纽约市片雪未下,这是l87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当人们在全球变暖而心存恐慌的时候,2007年2~6月为强潮汐时期,欧洲的天气又变得异常的寒冷。

    如果你仔细看温室气体列表,第一位赫然是地球万物赖以生存的水蒸气,其作用远远大于其他温室气体的总和。当温度高的时候,水的蒸发也会加速,会吸收大量的热,同时对流也会增加,最终使得温度并不能简单升高。

    气候变暖的所有推断,都排除了水蒸气的巨大作用,并且基本忽略了气体在目前大气温度下的对流传热。按常理,地面附近被加热的暖空气会与上面的冷空气发生交换,我们知道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好几度,平流层里就像一个大冰窟,温室效应在这里并不起任何作用。

    根据气候变暖的理论,甲烷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甚至有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装置,直接吸收牛排出的甲烷,使人类免受其害。而实际上,大型的沼泽才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库,地球上所有的牛排放的甲烷在它面前是相当微不足道的,如果按环保人士所担忧的,必须给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做一个大的盖子了。

    根据这一套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自己排出的甲烷气体所引发的强烈的温室效应。这种理论还堂而皇之地成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只能说无知和好笑。如果这套理论成立,恐龙释放出来的甲烷在“熏”死恐龙之后,又去哪里了呢,累积到今天,地球已经变成一个火球了。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四季冰川后期,气温并不算低,如果太阳再次运转到银河系中的某个位置,人类可能将要面临着又一次巨大的冰期,这也正如20世纪70年代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人类将万劫不复。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确实化了,但是撒哈拉沙漠这些年可是正经变绿了很多,非洲降水增加了不少,各种动物数量都有所增加,这些显然是持有气候变暖理论科学家不愿意接受的。

气候变暖的“道具”:北极熊和冰川

    在哥本哈根大会期间,很多环保主义者扮着北极熊,用伤心的泪水希望引起与会各国代表或政要的注意,希望大会通过严格的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指标,拯救脆弱的地球。这段时间一幅北极熊残食幼子的照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成为北极熊的数量生存环境因人类活动而不断减少最直接的证据。

    2004年,美国科学家在波弗特湾发现了4只被溺死的北极熊。这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北极熊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它体形呈流线型,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可以一口气畅游40~50公里。

    但支持气候变暖理论的科学家迅速找到了答案,气候变暖所导致的北极冰盖退缩。有报道说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冰已向北撤退了260公里,这里的北极熊必须游过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才能找到结实的冰层。漫长的海上寻食之路导致北极熊精疲力竭,如果碰到海里的大风浪,就很容易被淹死在海里。

    经过不断的宣传,北极熊的数量成为衡量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这种栖息在北极冰盖上的大型哺乳动物,是诸多受气候变化影响动植物中最具象征性的代表符号。与北极熊一样,候鸟、斑嘴鸭、鸣虫、扬子鳄以及其他一些动植物全被认为是气候变暖的最直接受害者。

    而实际上,经过数万年的进化,北极熊是名副其实的北极霸主,双掌的力量可以破开厚厚的冰面。在捕食白鲸时,由冰上向水中扑去时可以一击重创白鲸,它们有超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才能躲过几次小冰期而存活下来,就因为几具尸体就断定北极熊被淹死了,实在是有些牵强。

    有毒化学物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过度捕猎,是北极熊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频繁的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不断缩小,这些都是北极熊数量减少的原因。

    从食物链来看,北极熊如果食物大量减少,这将直接导致生存的困难。人类的过度捕捞、海洋的污染,人类活动频繁压缩其生存空间,都可以对北极熊数量造成影响。最后却将罪名推到了二氧化碳身上,实在是冤枉。

    由于北极熊活动范围非常广,它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很难统计,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直升机、卫星遥感等各种手段都已经用上了,但恐怕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同地区的北极熊,“居住条件”(即海冰状况)不同,“社交范围”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只在本地活动,有些足迹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现在监测到的北极熊数量仅仅是可见的数量,更早期的一些数字也多为“预测”。

    2009年8月,美国野生动物摄影师Steve Kaslowski在挪威偏远的斯瓦尔巴特群岛探险期间,拍摄了为数不少的北极熊的照片。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言人、一位海洋哺乳动物专家认为,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北极熊数量比我们过去几年里看到的要多。

    自20世纪70年代起,挪威政府执行严禁捕杀北极熊以及某些猎物的规定。自从1952年,严禁捕猎海象后,海象的数量有所增加,而它们可能是北极熊数量增加的原因。因为北极熊的猎物增加了。气候变暖会增加北冰洋一带的食物,这反而会促进北极熊数量的增加。

    地球上有l9个北极熊种群。已知有8个种群数量在减少,3个种群数量稳定,而加拿大的北极熊是唯一已知数量增长的种群。气候变暖应该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北极熊都产生相同的影响,然而事实却相反。

    环保主义者只是用北极熊的眼泪及动情的说词来为各国与会代表施加压力罢了。

    在环保主义者手中,与北极熊同样重要的道具还有不断崩落的冰川,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经常看到有大块冰川从冰架上崩落,巨大的冰川漂浮在海面上,似乎所有冰川都将全面融化。一幅幅的照片和不断重复的画面似乎在提醒人们再不进行温室气体的控制,海平面将升高多少,将可能使多少沿海城市消失。

    北冰洋首先是一个大洋,而不是一块大陆,由于位于北极,天气异常寒冷而常年结冰。北冰洋的冰域面积为1000万至ll0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68%~74%。夏季缩小为750万至80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50%~54%。但一到冬季,又迅速被厚达3米的冰层所覆盖。

    冬季结冰,夏季冰川融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自然规律,就像树叶在秋天落下,而在春天长出来一样,周而复始。

    而2009年末2010年初波及全欧洲的大雪与极度降温天气可能使北冰洋再次覆盖上厚厚的冰层,这又让那些环保主义者如何解释呢?

    按电视中冰川不断崩落到大洋中的速度,北冰洋航线早就应该打通了,人类将在中东之外再找到一个大油库,然而这几十年来,北冰洋航线并没有取得任何的进展。

揭秘“碳阴谋”的逻辑陷阱

    中国有句古话,名正则言顺,意思是凡事都得有个理由,否则办起事来麻烦。

    人类不断地制造大量污染物,城市中成堆的生活垃圾、大气中废物、有害气体一直在增加,恶劣的天气,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是铁的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变化。脆弱的生态,污染的环境,日益枯竭的资源,绝对不是杞人忧天,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冤有头,债有主,是什么构成对人类的致命威胁,温室气体在人群中被揪了出来,而其他重要的温室气体,如水蒸气等就有意被忽视掉了。

    为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必须行动起来,扼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危害,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使用清洁能源。

    一切都顺理成章,再完美不过的推理过程,任何人都能理解。

    首先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极端天气简单地进行并列,渲染各种灾难对人类的影响。我们总是听到如果世界上冰川融化了,海平面将要上升多少米,气候变化了,多少种物种会绝迹,仿佛这些很快就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全球气候变暖支持者所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然后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挂钩,简单认为人类的工业活动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而忽视了土壤及海洋两个巨大的碳库。

    最后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与二氧化碳之间画了一个等号,只要人类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说来,二氧化碳现在就硬生生背上了一口大黑锅,成为人类的公敌,罪大恶极的阶级敌人。

    碳排放,“碳关税”,无疑是强盗逻辑,是发达国家套给发展中国家的紧箍咒,当看你不顺眼时,就念一下,使你根本不能建设更多的工厂,维持贫困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或许是一件好事。

    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白热化,碳是一个最重要的博弈手段,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轻心。

    当然,在我们对“碳阴谋”有清醒的认识后,并不能马上轻松和懈怠下来。

    人类仍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我们都认识到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不可持续的,大量地采掘生物化石能源,但这些资源都是固定的,采一点就少一点。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透支子孙万代的资源为前提,寻找新兴能源,避免对一次性资源的过度依赖将是人类共同的课题。

    联合国在2009年末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10年来最少的。

    显然“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毕竟没有严格的理论证明,也缺乏有力的事实支撑。为了给自己留一些余地,要是以后几年天气有什么变化,气温上升了,岂不是掌自己的嘴,把名声给搞臭了。

    所以现在有科学家提出用“气候异常”来替代“气候变暖”。无论怎么样,大规模灾害性的天气出现却都是二氧化碳的错。

    比如2009年末2010年初的全球大规模降温天气,就与“全球变暖”背道而驰,为了不使自己的理论破产,有的科学家又提出了由于二氧化碳增多,冰川融化加速,海洋中的淡水增加,使海洋正常的大气洋流受到阻挡。

    但这一套理论在现实面前仍难以自圆其说,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遇到新问题时,只能抓瞎,企图蒙混过关。

    抛掉扣在二氧化碳身上的黑锅,我们将看到二氧化碳美丽而神秘的一面。整个人类史也是一部碳的历史。生物燃料、煤炭、石油见证了人类漫长的发展史,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应用将人类带入现代文明,追踪碳的足迹,我们也将从中发现大国兴衰的线索和脉络。

    (摘自《低碳阴谋:中国与欧美的生死之战》,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5月版,定价:32.00元)

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
低碳阴谋
人类渴望走近火星
我为生命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