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记者手记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百万学费换六千月薪,值不值?

    文_ 李文星 《 留学 》( 2017年09月05日)

        9月,在有些人准备出国的时候,有些人就已经在准备回国了,而且在选择回国发展的群体中,有些人已经挫败在求职之路上了。

        几日前跟一位选择回北京的本科留学生谈心,他说第一个月税后只拿到了四千左右的工资。发工资那天已经有眼泪在自己眼眶里打转了,这种感觉跟当年参加留学面试时,别人告诉自己未来四年将花费100多万时的感觉如出一辙,被这“骨感的现实吓坏了”。

        当然,这位留学生绝非个例。2017年8月12日,全球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归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

        “海归”一词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意指留学生或者海外华侨回国积极投入市场化浪潮,进行独立创业或者走上专业技术管理岗位的留学归国人才。时至今日,随着“海归”量级不断增大以及中国市场结构转型,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开始渐渐褪色,大多数海归和那位本科留学生一样,在竞争力被大大削弱的情况下,回国后所面对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想象。

        “我出生在一个一般条件的家庭里,留学前准备主要靠自己,四年留学的费用在100万以上,就拿100万来说吧,假如我以每月6000的工资来计算,我需要工作1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补上这笔留学费用,还没算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这样的教育投资也太奢侈了”,这位留学生感慨道,“甚至还不如在国内上学!”

        当然,一个人的工资低并不是别人要为他站出来说话的理由。用人单位也表示很无奈,很多来单位应聘的留学生除了语言以外,其他方面其实并无优势。一位从事国际教育的公司HR告诉《留学》记者,“甚至有

        很多海归连语言都没学好”。

        而且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回国发展的群体多为“80后”群体,来到一线城市的他们一般都有着落户、购房、购车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对职位和薪金要求过高,用人单位皆表示“给不起”。

        这形成了一个悖论:用人单位不需要那么多“海归”所具备的能力,却要支付与“海归”能力相当的工资。这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红霞在研究中提到,海归就业的“匹配难”一方面因为,海归自身拥有的精英情结使其在就业选择中难以放下身段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在海归数量日益增多且高层次人才回流率低的背景下,海归在劳动力市场中遭遇社会排斥,而用人单位在选聘海归时更加理性、务实,不再看重海归的身份符号,提高了聘用海归的条件和门槛。

        也许,悖论之外还有另一层深思:今天的留学选择就是为了明日的工资薪酬吗?百万花费与六千月薪的追问,也许不该止步于国家和社会能够给“海归”什么,而更要看“海归”能够给国家和社会什么。

        抽文:时至今日,随着“海归”量级不断增大以及中国市场结构转型,笼罩在“海归”头上的光环开始渐渐褪色,大多数海归和那位本科留学生一样,在竞争力被大大削弱的情况下,回国后所面对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想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