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趣留学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哈佛毕业生亲述求学经历:

    学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记者_李丹 编辑_胡是飞 供图_赵越臣 设计_杜亚娜 《 留学 》( 2017年05月05日)

        2017年农历春节过后,美国R&B天后蕾哈娜获颁哈佛大学人道主义奖(又名皮特·J·戈梅斯人道主义奖)的新闻,再度唤起了不少读者对于哈佛大学这座世界级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的好奇心。在哈佛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寻常人估计没有类似的体验也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是作为哈佛的学子,今天我们不谈别的,只跟随现为美信金融产品经理的主人公赵越臣,说说在哈佛这样的全球顶级名校读书,是种怎样的体验。

        几次易校  入读哈佛

        2001年11月,由于父亲已经前往美国读博士的缘故,赵越臣跟随母亲来到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当时的赵越臣,只有8岁,在国内读三年级,刚刚接触英语的学习。“我当时记得很清楚,去美国之前,学校刚开始教ABC。”赵越臣告诉《留学》记者。初到美国,赵越臣入读了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历经了一段“非常不适应”的过渡期。因为是中国人的缘故,加之不会说英语,在学生背景较为复杂的公立学校,赵越臣甚至还有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嘲笑的经历。“三个月之后,通过教会的帮助,我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开始跟当地人一起上课,老师也会一对一地帮我。”

        从路易斯安那州到德克萨斯州,再回到路易斯安那,又从路易斯安那辗转到内布拉斯加州,未成年的赵越臣,跟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以及家庭的搬迁,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期间几次易校,并最终拿到了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提及自己被哈佛录取的过程,赵越臣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运气好”。“在美国,中国孩子申请顶尖名校的特别多。同时,中国学生本身也是十分优秀的,所以这些学校为了让生源更多元化一些,在招生和录取的时候会稍作倾斜。”因此,尽管学习能力与当地学生相比更有优势,但是面对着众多意欲申名校的中国学生群体,赵越臣坦言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在申请哈佛时,赵越臣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提及专业的选择,赵越臣表示,学计算机其实是因为“从小就比较喜欢”。“以前在中国,因为我妈不允许,加之条件有限,接触电脑比较少。去了美国,在我爸实验室里见到很多电脑,打字、贴图、上网搜东西,我都感觉很神奇。光凭大脑、双手和一个电脑,就可以做出来一个东西,我觉得很神奇,所以从10岁起我就开始研究、学编程,一直到高中,开始做网站,琢磨怎么去做什么前端、后端。上大学之后,我觉得既然这么喜欢这个东西,那我希望一直做下去。”2008年汶川地震,正在读高二的赵越臣,做了一个介绍中国以及汶川地震的网站,呼吁人们去网站了解情况,通过网站捐钱。

        而提及自己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最难忘的经历,赵越臣思忖片刻,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哈佛中国论坛的故事。“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接触那么多的中国人。其实哈佛本科生里的中国学生特别少,所以我们基本上把那些学生都找来了,组织了一个团队,所以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跟这么多中国人在一起,而且又是堂堂正正地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跟他们一起做事,所以那个时候觉得真的很开心、很快乐。”赵越臣说。

        初入哈佛: 如“乡下人进城”

        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游客,漫步于哈佛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主校区,难免会震惊于其教学建筑物、研究设施、公共设施的规模及水准。而校内的诸多博物馆更是拥有世界级的声誉及馆藏,它们的存在,似乎以一种更为具象的方式,讲述着哈佛的不同寻常—单单“哈佛”二字,便意味着精英。而这种精英感,也绝非华而不实、只可见诸纸端的。

        提及初入哈佛读书的感受,赵越臣用了“进城”一词。“我之前读书的地方都比较偏。这意味着机会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见识也并没有那么广,很多东西可能我来哈佛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按照赵越臣的表述,去了哈佛,“从乡下进城”的感觉异常强烈。“那个时候才知道金融是什么东西,在高中的时候,也根本不知道哈佛学生所做的那些活动,参加的一些比赛,所能成就的一些事情,我连想都没有想过。”赵越臣说。

        赵越臣告诉《留学》记者,尽管大学四年以来,自己一直保持着全A的成绩,但是哈佛的课程对于他而言,并非手到擒来般简单,反而是会略感“吃力”。“尤其是我上大一的时候,其实压力非常大,觉得哈佛的课程好难。那个时候觉得这些题我都不会做,这些书我怎么都没有看过,这些概念我之前重来从来没有接触过。”赵越臣说。

        进入到全球顶级名校读大学,赵越臣坦言“身边所有的人都很优秀”,因此会衍生出一种“竞争感”。这种“激励”之下,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情、认识更多的人,变成更优秀的人,便成为赵越臣追求的目标。“我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在图书馆待到半夜十二点,回到寝室再跟我的朋友一起做作业到两三点,每天如此。然后周六、周日肯定也是不休息的。”如是,赵越臣度过了他的大一时光。大一过去之后,赵越臣逐渐找到了感觉,到了大二学年,他选择了修一些难度更高的课程去挑战自己,督促自己学更多的东西。于是,尽管并非出于刻意,但是四年下来,赵越臣依然取得了全A的成绩,这,在哈佛,其实也是比较少见的。

        如今,尽管已经毕业近两年,谈及在哈佛读书的这段经历,赵越臣回忆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成长。”“我觉得我进哈佛和我出哈佛之后,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人。不仅是思维上的进步、智商上的提高,还有对自己自信心的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我觉得我进哈佛的时候是一个小孩,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大小孩。”赵越臣如是告诉《留学》记者。

        哈佛的全人教育  

        培养“人”而非培养“能力”

        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哈佛大学之所以可以成为精英教育的代表者,一方面,是因为经费充裕,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并且雇佣了最牛的教授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也是因为他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核。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了其“核心课程”上。

        在赵越臣看来,哈佛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尤为看重,除了主修专业之外,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其他基础学科。他向《留学》记者提到,“毕业之后,哈佛的课程好像有些改动。但是,我们当时会有八个不同类别的课程,每一个类别的课程你必须要选一个。虽然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我必须要分别修一个跟数学、跟文化、跟物理等有关系的课程。也就是说,八种类型的课程,每个都要选一个,然后你还要修有自己你的专业课。”

        而这八类课程,便是所谓的哈佛“核心课程”。哈佛开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便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这样,当学生置身于自己的专业课程时中,便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将“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中,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而提及哈佛大学教授的特质,赵越臣首先用“聪明”做了形容。“他们真的每一个都超级聪明,就是聪明到真的是太神奇了。”尽管如此,在赵越臣看来,哈佛的老师其实“并不是很好的老师”。“当然,哈佛的老师讲课会非常地上心,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的话,他们的研究和他们所做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其实他们对教课并没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研钻。很多时候,他们会觉得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因此就不会把一个东西再简化,然后再教给学生。”正因为此,赵越臣说,自己从教授那里学到的,并不是知识量的积累,而是思维方式的养成。“老师只是把知识大概的给我们,我们其实是需要回去自己思考、理解,自己去把这个东西消化?掉。”

        据赵越臣介绍,哈佛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更注重的是培养一个“人”,而非培养学生去做一件事的能力,或者培养学生日后迈入社会的生存技能。“学校对技能的传授是没有那么看重的,然后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像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院系什么的,并不招收是没有本科学生的。那些院系是人们读完上完本科课程之后,如果你要再想深造去学一个技能,哈佛可以帮你,它有其他这些的学院为你提供这样的途径。”赵越臣说告诉《留学》记者。

        这样的教育理念,在赵越臣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教授上得到了凸显。“上学期间,我们会有编程课,但是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不是让你在念上完四年之后就学会会编程了,并你就可以凭借这一技能出可以去工作求职了,它不是抱着这样的实用主义目标来教导学生。实际上,进入哈佛读大一的时候,你可能是一个不是特别成熟的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你就会变成一个思维成熟的学生。哈佛是以这样的理念去培养学生的,但是他并不会培养这些人进入社会之后去做某一件事情的能力。”赵越臣告诉《留学》记者。

        “生活把我带到哪儿我就去哪儿”

        在哈佛,赵越臣有过三段实习经历。“大一的时候,我在我们学校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里面做研究,专门研究人和科技这样基础性的课题,探讨网民对网页设计的色彩、信息的密集度和网页排版的喜好程度。”在大二学年,赵越臣前往微软做了六个月的工程师。

        在微软,赵越臣进入了微软的特殊项目组,该项目组专门组织大学生组团创业。那时,微软刚刚推出Windows 8系统,此次也是微软第一次涉足触屏系统,没有触屏系统可以使用的App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他们特别想要找一些人来开发这样的App,这也是这些创业团队要做的事情。”五个人的创业团队,三个工程师,一个设计师,加上一个测试师,三个月之后,赵越臣和他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一款全新的App。“比如你出去玩照了一堆照片,你可以把这些照片,通过我们的一些设计发布到页面上,然后在这些页面上,你可以加入文字,做成相册,最后直接分享给其他人。”

        大三,赵越臣加入了硅谷的一个创业公司,“其实也是做App,专门让大家去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一些内容。他们像一个手机上或者是一个iPad上的杂志一样,为用户专门定制杂志。它会从网上的各种地方去搜集受众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把内容包装成很好看的一本杂志,供读者每天阅读。”赵越臣说。

        在硅谷的创业团队,赵越臣负责数据分析,帮公司精准找出读者喜欢的内容,并将内容信息和读者数据反馈给内容合作方。“合作方想根据读者的喜欢投入针对性的广告,所以想知道喜欢他们家内容的人都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做的事情就是数据分析,帮每一个合作方了解他们 的受众群体的特征。”赵越臣说。

        这样的实习经历,为赵越臣毕业之后的工作选择增加了有分量的筹码。从哈佛毕业,赵越臣先后去了谷歌和Uber做了产品经理,之后又加入到美信金融,涉足海外投资理财领域。提及做出这种选择的缘由,赵越臣坦言自己当时的目标便是进入一家有着海外基因的创业公司,机缘巧合了解到了美信金融,深入了解之后,理念相通,便决定加入。“这是一个很国际化的团队,我觉得公司内部的人都很聪明、能干,我的初衷也是想要跟一群很牛的人一起去做事情。另外,美信金融的业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链接中国和美国资源,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情。”

        而提及未来,这位哈佛毕业的高材生显示出了他一贯的谦虚与谨慎。“生活把我带到哪儿我就去哪儿”。赵越臣如是说,“现在就是在美信金融把海外投资做好,未来,或许会继续找渠道链接中国和美国的资源,改善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吧,这是我的兴趣点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