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记者手记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遭遇身份认同危机?

    且话低龄留学生的尴尬

    文_李丹 《 留学 》( 2017年05月05日)

        由于国内对“海归”的青睐,加之媒体不断地造势以及国际教育机构、留学中介机构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近年来,国内的“留学热”热度不减,国外院校的申请人数年年水涨船高,来华留学生数量也在稳步攀升。可以说,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在各自的维度上都势仍向好。

        在势好的留学圈儿,有着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低龄留学生。为了接受“正统”的外国教育,减少异域文化对自身的冲击,他们往往在成年之前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去往国外,亦或在小小年纪便跟随工作变动的父母亲远赴异国他乡学习、生活。

        上周,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三岁来华的韩国留学生,由于从事中韩贸易方面工作的父亲事业发展的需要,举家从首尔迁往北京。用中国家长的思维来看,这个孩子也是争气,重点小学、初中、高中,通过留学生入学考试,一路考进了清华大学。谈及未来,也是不卑不亢,计划从事国际关系方面的工作。

        然而当记者提到对于韩国的印象之时,这位外界眼中的天之骄子却突然“支支吾吾”了起来。三岁来华,日常保持着两三年回一次韩国的频率,眼前这位看起来与中国本土学生早已无二致的韩国留学生,对于自己祖国的概念,或许并没有太多太强烈的感知。而提及是否爱中国、爱中国文化,思忖迟疑了片刻,答曰“爱”。在交谈中,他提及,尽管学校也会有韩国学生过来留学,但是自己并没有特别要好的韩国朋友,“和他们聊不到一起去”。无法融入圈子的背后,或许折射的,正是本土文化的断裂和文化认同的缺失。

        无独有偶,这样的情况,在小小年纪走出国门的中国留学生身上,似乎也是存在的。不同的是,倘若出国的年龄稍大,文化认同便会更强烈一些。比如,接下来要提及的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八岁时因为父亲读博的缘故,跟着家里去了美国南方学习、生活。在他的表述中,在哈佛中国论坛的时间,是自己在哈佛读书期间难忘的一段经历,因为“第一次接触那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和他们做事情感觉很快乐”。

        这位天之骄子走出国门的时候,已然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家、国的认识,尽管模糊,但是概念既成。“中国人”的意识,或许已经被深深地刻进了骨子里。于是,毕业之后,几经周折,还是选择了回国工作,并找了一位跟自己成长轨迹相似的女朋友。

        在留学行业做记者久了,会见到很多留学生,或去长见识,或去追逐梦想,或去镀金,言谈之间,饱含着对西方文化极尽推崇的大有人在。其中有名女留学生,开口闭口“他们亚洲人”的说法让记者哑然了很久,似乎已然忘记了,自己也是她口里所说的“亚洲人”中的一份子。

        机会多了是好事儿,眼界宽了也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如此,便模糊了祖国的概念,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缺失了敬畏和热爱,陷落文化认同的危机,怎么看,都是一件尴尬又略显可悲的事情。

        抽文

        机会多了是好事儿,眼界宽了也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如此,便模糊了祖国的概念,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缺失了敬畏和热爱,陷落文化认同的危机,怎么看,都是一件尴尬又略显可悲的事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