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故事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热播剧《小别离》背后的迷思

    低龄留学:一种艰难的选择

    特约撰稿人_李哲 编辑_胡是飞 供图_视觉中国 设计_孙星 《 留学 》( 2016年09月05日)

        随着暑假的结束,各大卫视扎堆上演的暑期档剧集也较出了高下,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的一部以留学为主题的都市家庭情感剧,像一股清流从古装玄幻剧、青春偶像剧、悬疑剧等众多剧集中脱颖而出,以豆瓣8.1分的高分傲视同期其他热播剧。不消说,这就是由黄磊、海清师徒首次搭档出演的《小别离》。

        三个孩子、三种家庭、三个阶层:

        齐刷刷要留学

        《小别离》聚焦“低龄留学”,以方圆一家为主线展现了三个处于不同阶层的初中生家庭,在面对国内教育和留学时所表现的态度和做出的选择。剧中所刻画的三个孩子、三种家庭、三个阶层,映射、浓缩了当下中国城市中无数家庭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的世间百态:中产阶层的方圆一家,家中女儿朵朵成绩徘徊在中考线边缘,为了缓解女儿的升学压力,方圆开始考虑送女儿出国学习;方圆的发小张亮忠属于富裕阶层,他为解决新任妻子和原配儿子间的矛盾,准备一掷千金送叛逆的“学渣”儿子出国,以图省心;方圆的邻居吴佳妮一家属于工薪阶层,虽家境普通却执意筹钱送学霸女儿留学深造,为让女儿更好地出人头地。三个家庭虽然境遇不同,但在面对孩子升学、青春期及家庭矛盾的调和上,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送尚且年少的孩子出国学习,这与当前中国出现的“留学低龄化”“低龄留学热”遥相呼应。

        高净值人群  对低龄留学更热衷

        所谓低龄留学中的“低龄”,通常被定义为那些未满18岁、赴国外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留学生。2005年以前的中国,中小学生跨出国门学习的现象并不普遍,以该年为分界点,此后出国留学的中小学生总人数呈现增长态势,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成为中国小留学生们的热门选择。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国土安全局的统计数据,2005-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2012-2013学年,美国私立高中有23795名中国学生,7年间增加了365倍。据美国《2015门户开放报告》,初高中在美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增长,全球在美低龄留学生高达14万余人,根据中国学生所占比例进行粗略估算,仅2014-2015学年就有4万余名中国学生在美学习中学课程,比上一学年增长了近5000人。

        另据2016年5月新东方发布的《2016中国留学白皮书》,赴英就读本科以下课程的学生有明显增长,增幅达到27.5%。其中就读A-Level以下课程的学生增幅超过60%。中国学生赴德国私立高中留学的热情也很高涨,2015年德国中学申请人数较2014年有近50%的提升,增长非常快。

        2015年,一项通过调查458位个人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中国家庭的研究发现,超过30%的高净值人群认为应该在高中阶段即送孩子出国读书,超过排在第二位的大学阶段(23.14%)和排在第三位的初中阶段(13.76%)。换句话说,计划中学阶段(初、高中)就送孩子去国外上学的高净值人群比例接近45%。可以说,对低龄留学的认可在高净值人群中已渐成主流。

        借《小别离》的热播,各大主流媒体热炒低龄留学话题,也说明这一现象已经开始像涟漪效应般影响着更大范围的家庭。实际上,留学的意义、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年少留学”、留学是否划算才是这场讨论背后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低龄留学利大于弊:

        别只是找理由相信它的好

        1.有利于快速提高外语水平

        语言环境对于外语学习非常重要,浸润在全外语环境里也是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途径。从以往的低龄留学案例看,年龄小的孩子在全英文的氛围中能很快提高英文水平,有的学生出国一年回来的英文流利程度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不过,如果所在学校中国学生比例过高、社交圈狭窄,甚至只与中国学生扎堆,语言环境自然会受到影响,回国后外语能力不见提高的案例也是有的。

        2.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国内常常将其描述为:不同于国内中学的统一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国外的中学教育会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中学会培养孩子的英文、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学校除了提供中学毕业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选修课程,课程难度也分为常规课程、荣誉课程、AP课程和大学双学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的科目以及毕业之后想申请的大学专业来全面衡量并选择要修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不过也要看到,尽管国外的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但如果选择不当,也会导致留学失败。

        3.有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

        现在美国很多学校开放校园,招收国际生实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美国中学里的国际生也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寄宿学校尤甚,这样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可以让中国孩子见识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宗教等,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培养孩子的全球化视野和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与此同时,将世界观尚未成形的孩子突然送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对孩子的冲击是很大的,孩子的心理压力能否得到有效疏解还需要靠多方面的条件。国外的宗教信仰氛围与国内大不相同,如果孩子到国外加入宗教组织,父母又能否接受呢?对于美国校园的大麻文化国内一些家长虽有所耳闻,但还了解不深。笔者认识一位曾在国外读高中后升入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的朋友,听她聊起美国学生中吸大麻的现象也大为震惊。这是拓宽孩子视野的另一面,家长们是否又有足够的认识?

        4.有利于学生申请到顶尖名校

        很多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除了期待孩子能个性化发展、快乐成长,最终也希望让孩子更加顺利地进入理想的顶尖大学。在美国,除常青藤盟校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知名大学和文理学院,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根据美国的大学招生政策,在中国大陆招收的留学生比例有限,如果孩子是在美国高中,申请到美国名校的概率将会更高,也就是说,在与美国大学相同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小留学生们更易受美国大学招生官的青睐。这一点常常成为低龄留学申请机构鼓吹的卖点。其实,这与国内为了确保更大可能考入北大清华而必须读四中、人大附;而要上四中、人大附就必须上一流的初中;为了上一流的初中,就必须进入对口小学,或者进入“占坑班”的逻辑是一样的。只是,一厢情愿地相信到了国外就能躲开这层逻辑,认为只要上了国外排名靠前的高中就能顺利升入常青藤,实在是有些“文化水土不服”。要知道,进入国外顶尖中学同样非常非常难,并且即便国外顶尖中学升入常青藤盟校的比例更高,但在顶尖学校里要想进入这一比例之中要付出的努力恐怕也不比在一般高中里进入前几名的努力要少,与进入国内顶级高中所要付出的努力相比,也未必又能少到哪里去。

        利与弊并非绝对

        要说留学的意义,曾有网站罗列出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六组深刻对比:

        如果凭借我们对国内外教育的呆板印象,或许会觉得这些对比很精妙、到位,然而细细思考却发现这里面有太多标签化的东西,免不了以偏概全,让愿意相信的人相信,加深原有的呆板印象罢了。标签化是批判性思维最大的敌人,如果真正希望在国外混得好,取得成功,以上这些对比恐怕是首先要用批判性精神去思考的。

        回到《小别离》这部关注低龄留学的热播剧,它只是在很浅的层面反映了国内三组家庭的纠结,留学其实被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方圆家认为送孩子去留学,能让孩子从国内的应试教育中跳脱,是帮助孩子轻松取得成功的捷径;张亮忠家本来就没从学业角度考虑过孩子的发展,送孩子出国只是为了缓解家庭矛盾,让孩子去国外镀个金回来能让孩子继承家业更加顺理成章;吴佳妮家把留学视为家庭阶层跃升的救命稻草,砸锅卖铁送孩子留学,骨子里相信的是留学等于必然成功。

        低龄留学  更需要批判性思维

        然而,留学并非一柄如意,想要的结果都能从中求得来。《小别离》还未播完,剧情走向也未可知,如果三个孩子真的都到国外留学去了,未免又令人忧心:朵朵会不会因为语言不佳,在国外的学习中承受更大的压力,彼时双亲也不能在身边为自己分忧,她会不会再次陷入忧郁?张小宇在国内本来就缺乏父母关爱,到了国外更是跟父母断了早晚见面的亲近,学习成绩不好的他,会不会被退学,而后走向歧途?琴琴家境普通,被父母负债送到国外读书,会不会省吃俭用异常艰苦,经济压力会否影响学业和她人格的正常发展?

        留学虽只是一种选择,但这个决定做起来格外艰难,因为接受教育的大好年华就“一次”,绕不起弯路,没有彻底重来的机会。不轻信,不盲从,在这件事情上,真得好好学学西方的批判性思维,建立起内心的价值支柱,即便,一切都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