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故事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

    后脱欧时代,在英留学生如何更好就业

    特约撰稿者_付如如 编辑_胡是非 供图_大C、Flora、姜医生 设计_孙星 《 留学 》( 2016年07月05日)

        2016年6月23日,英国对欧盟公投结果揭晓,脱欧派以51.9%战胜留欧派48.1%, 英国即将与欧盟开启脱欧谈判。尽管结果公布之后,英国社会反响强烈,超过300万人请求启动第二次投票,目前来看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此次公投被称为卡梅伦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英国脱欧带来的更多影响即将逐渐显现。然而对于国际留学生而言,留学、就业和移民政策才是关心的重?点。

        2008年以前,每年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不足一万人,而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超过15万人,且其中大约60%的学生为硕士研究生。与其他多年制课程不同,英国硕士课程从九月份入学到来年九月份提交毕业论文,是一个周期。尽管硕士的毕业典礼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并且在此之前学生无法拿到毕业证书,惯例上还是将九月份视为学生的毕业时间。

        从九月份到来年一月份之间,学生签证依然有效,在PSW(Post-Study-Work)签证取消之后,这四个月像是英国内政部的格外恩惠,给了学生短暂挣扎去留的机会。英国硕士课程学习期间和之后,学生有兼职、实习,就业或创业几条道路可选。此前曾有预测称,英国的脱欧行为将对英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尽管脱欧之后,很多欧盟国家的劳动者即将失去在英合法工作机会,这会为英国当地居民和欧盟成员国之外的留学生提供一些工作机会,然而经济下滑带来的岗位减少将更为明显。

        数字报告或许可以提供国际人才走势,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更能反映中国留英学生的生活现状。本文根据笔者对三位硕士毕业生、一位博士毕业生的访谈整理,意在为读者呈现留英学生兼职、实习和创业的实际生活,关注他们的去留困惑、生意经和对中英差异的思考。

        A “有预谋也有偷懒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大C是一个姑娘,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约克大学2015年毕业生,专业是社交媒体和管理硕士。201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因为修双学位耽误了时间,大C没赶上英国大学语言课申请,她就顺势过了一个间隔年。上学期间就为建设银行拍宣传的微电影,去大运会当栏目编导,在广东电视台当民生记者,毕业了她继续在类似项目中活动。单位都是好单位,不过实习时间都不长久。但这有什么要紧,这就是她当时想要的一年:实习工作努力尝试,贴心勤快照顾家人。她把这一年当做报恩,以后能走得更远就不再回头。

        志愿者·约克

        大C把自己的经历称为“有预谋也有偷懒的一些尝试和努力”,过去二十年在潮汕地区的传统生活和在深圳四年大学生活树立的观念对比,使她“预谋”着探索另一个接纳自己的新世界,以此博得选择自己人生的筹码。

        英国研究生通常九月底开学,大C圣诞节开始申请做志愿者,转年到了一月开始去社区图书馆工作,热情洋溢,服务周到。一起工作的志愿者,大都是退休老人,有一辈子的经历和学识等着分享,在这里,她见识到了当地人对家族史的迷恋,也听到上了年纪的物理老师和她分享大英帝国的黑历史。

        春季学期开学后,她开始准备简历,并开始在约克参加各种招聘会。由于简历做的不够用心,一路坎坷,这才促使她联系学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帮忙修改简历。边找工作边上课,很快到了期末,大C不得不全心应对考试和论文。加上后来毕业论文的一系列安排,在9月底之前,她都没有把太多时间花在找工作上。10月份的时候,她开始不计成本往伦敦跑,参加招聘会和面试,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机会。

        连大C自己有时候也怀疑,是不是自己对国外的生活期望太高了?但是在约克的付出和收获完全没有让自己失望,她小心翼翼带着自己的梦想东突西撞,昭告天下地开放融入,无所畏惧地要找出一条自己的路。

        此时的大C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但是她觉得自己比约克大学其他的中国留学生都要努力,想变得更优秀,这在竞争中,就是优势。她是自信的,性格开朗进取,实习积极勤快,找工作也比别人舍得花精力。她的目标是找到一份自己乐在其中的工作,最好可以准时下班,工资不用太好,能够提供签证,至少,是实习签证。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是这一选择过程的核心考量要素,这也是她惧怕回国的根本原因。“我知道,我回到国内,我不再是我,我不再是能够独来独往为自己而活的人。”她在英国尝试端盘子,一开始觉得很丢人,慢慢就挺直了腰杆,拿到工资的踏实使她的内心升腾出自信和安稳的感觉。

        约克的美好生活满足了大C所有的设想:做一份简单的工作养活自己,周末躺在草坪上晒晒太阳。这段经历使她笃定,这条路选了就不会改。事实证明,她是成功的,11月初,她把约克小镇抛在身后,只身前往大都会伦敦。这里,她有了一份热爱的工作,也有了预期之外的体验。

        实习·伦敦

        伦敦生活的开始,是以约克生活的美好和求职失败为基调的。在当年7月份,大C在约克面试到了一个看似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职位,在一个星期的推荐信准备和面试之后,对方通知说,由于公司内部调整,招人计划取消了。这之后,她才把目光投向伦敦——这大概是整个英国机会最多的城市了吧。

        上网浏览招聘信息是大C交完论文之后的主业,每一个申请都根据公司职位重新设计简历和申请信,签证和满足签证要求的待遇是信息审核的两道红线。人们总说人生充满无数可能,然而性格决定命运绝对是定律之一。大C求职的时候,斟酌再三,投了一家没薪酬的慈善机构,因为工作内容看起来非常理想:拍纪录片、采访、摄影,再配合做新媒体传播。在她接连面试受挫后,意外收到该机构措辞温暖的邮件,认为她的简历非常用心且适合,要求面试,双方不出意外地相谈甚欢,收到录取信也是水到渠成。

        这个变化突如其来,然而大C认为自己并没有太多选择了,因为毕业论文已经结束一个月而自己还没有走上正轨,此时距离1月份签证到期已经只有三个月时间了,她迫切需要找到工作开始新的经历。

        尽管没薪酬有时让她有破罐子破摔的失落感,但好在对方公司对她十分用心,双方也喜欢对方的做事方式,“有情饮水饱”,没有工资就没有吧。事实证明,合拍的工作很快弥补了决定初期的顾虑。公司计划是每周在办公室上班三四天,然而很快大C和同事们就形影不离了,约着出去拍片,一起在咖啡馆剪片子,共同的爱好激励着他们享受生活。这种在工作中体会到的自豪荣誉感,也是激励着她对志愿者工作和实习工作不计代价地向往的重要动力。

        大C坦承,这群人都比较理想主义。实习团队中的一位姑娘在29岁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和男友,独自来到英国学习拍摄纪录片,开始新的生活,被大C视为值得敬仰的人。一起追求理想的同事们,也让大C深感幸运。大概是因为没有报酬,而工作补贴又极低,大C和她的同事们把有趣和合拍看的很重,有经验的领导也不吝赐教,事无巨细地指导和培养新人。

        回到国内的大C曾收到团队领导的邮件说,大C离开之后办公室安静了很多,没有什么有趣的对话发生。之后这位领导也离开了团队,偶尔联系大C说,等他自己做了老板,再请她回来英国工作。曾有朋友对她说过,留学要认识一些当地的人,否则有天来追忆往事连个见证人都没有,她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工作·华人权益

        因为工作原因,大C花了很多时间接触英国当地的华人(BBC,British Born Chinese),这也为她进一步思考去与留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大C认为,BBC们活得并没有真的那么“好”,在伦敦地区,社会文化的包容性已经好于很多小城市,并且发展机会很多,但BBC所面临的不平等或歧视还是明显可以被感受到。她的导师曾和她谈论过,英格兰整个地区基本上是“越北越白”, 也就是从南到北,白种人所占人口比例越大,社会文化越单一,对其他人种的排外也会更严重。按照这一理论,位于英格兰南部的伦敦是一个多元文化聚居区,社会文化会更互相包容。

        但是大C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歧视更有滋生的空间。“越多样化越容易出现比较、对比。杂不代表融合,杂只会让人更想往好的、高的、纯净的地方靠拢。”

        她以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举例:在一个单一文化中,个别人外来人口和文化,很可能会被当地人以客人之道对待,然而如果大家都是客,来了就只能抢地盘争当主人了。更多时候,东道主还没有讲什么,客人之间倒是互相歧视起来了。大C提到,自己所遭受的歧视部分来自一些小国家,比如东欧国家的人,还有一些甚至是亚洲人。

        在工作初期大C所负责的一个项目里,她负责做一个针对国际留学生权益调查的短片,采访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大多留学生很感激也不后悔这段留学经历,但是也都坦承要承受的东西比外人想象的要多得多。比如,好几个学生案例表明,中国人遇到危险报警,警方是可能不会派人来的,除非有当地人出面。虽然这并不能推导出所有警察都这样的结论,但是这在中国留学生身上显然不能算是偶然的概率。

        融合·留学生活

        “作为一个出国读研究生的成年人,自己去融入当地生活去不同社群交友,取决于个人意愿以及个人能力。”大C指出,很多留学生的共同问题是不想说英语,其中当然有语言水平的问题,更多是如何用第二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问题。

        校园是这个世界上最平等的地方之一,联系到奖学金机会等问题,大C更偏向于将之称为机会有限,而非不平等,因为其后的政治经济因素远非学生所能左右。“也许学生会有不同,但是学校给学生的机会比社会给人的机会要平等的多。”“从高等教育体系走过来,至少我知道很多东西是靠自己争取的。”大C把主动的学习态度列为影响留学生活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每年大概有50万留学生出国,出国留学早就已经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要在留学中学到知识吸收到养分,还是靠个人的做事态度。如果学生不去上课不参与讨论,放在哪个教育体制之下,恐怕都很难有大的成就。大C表示自己既然选择了到英国留学,就做好了体验征服这套机制的准备,其学术的严谨性也让她受益匪浅:一个在国内连续拿奖学金的“学霸”,来英国之后竟然连做标注和引用文献都不懂。

        她也提到,如果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要得到一些认同并不困难,除了在社区图书馆的志愿者经验和在伦敦的实习经历可佐证这一观点,她另一个志愿者活动也让她感受到了温暖。2015年春节,她去了约克北部一个偏远的小镇,在当地的图书管理为孩子们讲述中国新年的故事,孩子们的热情让她感受到做这件事非常有趣,第二年,并不知道她已经回国的当地图书馆,还来信再次邀请她去,收到邮件的大C没有想到自己做过的事,有人还记得,甚至为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回头·关起的门

        如果在国外期间,从未想过融入,一直维持在国内的生活习惯,回国可能冲击就小一些,甚至欢呼雀跃。然而,就是有一种人,出了国花了大力气去冲去撞开那些框架和束缚,循着光亮去找一扇门一扇窗,破茧一样去推着自己走出舒适区,去观察去思考去改变调整。然而,他们未料到,等回了国,还有另一次考验在等着他们。

        大C听过很多人谈论中国留学生的就业,但她也很失望其中并没有太多有帮助的讨论。除了伦敦几大名校的毕业生,普通人想要获得实习签证或者工作签证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对于计划回国但希望增加体验的学生来说,为期一年的实习签证显然是不错的选择,然而大C也对中国留学生回国之后的适应问题表示了担心。

        因为交流渠道不够通畅,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留学的误解一直存在。大C举了最常见的例子,“出国,无论你多辛苦多努力,都是建立在父母对你的经济支持的基础上,所以,就配不上叫吃苦。国内大把人在吃中国式的苦,比如几十人挤一间房,那才叫苦。在国外,默认的就是,你即使跟几个人合租一间独栋的房子,你还是有一定的私人空间,你挤的同样是公车地铁,但至少是贵的,环境好的。”

        “我只能说我们在国外吃的苦受的欺负都是花了大价钱得来的,没资格叫惨。大家已经默认了国外的生活比国内美好一些。至于回了国,那个本来就是家,凭什么不适应,毕竟都活了二十几年,所有的不适应都是在外头被自己惯坏的……都是这种想法吧。”

        “我觉得我理想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叫国外的地方建立了,我去到一个叫国内的地方如果我能回到一种接近的生活方式我不会有什么不适应,只是确实是重建不了,不关于地理环境,更多的是社会因素。例如,私人空间,例如,做一点慈善。我刚学会慢下来生活,但等我回来,发现稍微一低头你就错过了机会,稍微一忍让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归来·不是终点

        大C出国前的间隔年,做好了“报恩”的准备,把大部分的身心放在家人身上,老的小的需要照顾她都一手包办,打的就是一去不回的主意。然而,在一年半的观察体验中,她在中国和英国之间看到了很多不同,但也有共性。她终于明白,自己并不是想要远离中国,而是要继续寻找一个让自己想要安定下来的地方。

        出国前期,大C有不回国的想法,是基于对自己“离经叛道”的定位。她对女性主义的解读,她对做好人胜于赚大钱的理想,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甚至在她的家乡传统观念中,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是伦敦的生活从几个方面点醒了她。

        首先,就算拿到实习签证,她也很难做到经济独立,遑论回报家庭。另外,实习签证到期之后,在伦敦的实习经历对于在国内求职有多大帮助,并不确定。再有,到了伦敦这种城市后才会发现,全世界的大都市都是相似的,真正工作起来,人口的多与杂、节奏的紧与快、住房交通生活,伦敦和深圳差别并不大。说到对成功的定义,全世界的大都市似乎更容易有单一价值观。最后,在伦敦受到的歧视和看到的自己人为难自己人的现象,也让她不断反思,伦敦是不是自己想要定居的城市。

        家,对大C来说,是一个具有地心引力的存在,她像是一颗小行星,有自己的轨道,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但是她明白自己绝对不是这个“母体”的一部分了。当初她为了得到在伦敦的实习机会,不得不与在约克的男友分离,眼看留下无望,两个人逐渐冷静下来面对生活。“我们选择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努力做事赚钱,做好规划,然后会一起换一个国家换一个城市再找机会一起生活。”生活不会就这样结束的。

        B 英国创业:安利一只卤猪蹄

        说起来已经是去年的事,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Flora一家。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韦斯顿公园对面的星巴克。他们当天送大儿子到位于谢菲尔德大学法学院的孔子学院上课,顺便安排了这次会面。英国冬天总是淅淅沥沥下雨,我从家一路下坡过去,因为下山路滑还迟到了几分钟。等我收了伞开门,不小心把雨水甩到了后面客人身上,我回头道歉,看到一张谦和的面孔,对方估计看我有点着急进门,问我是不是约了Flora,原来是学姐的先生Feng, 谢菲尔德大学博士毕业生。

        在咖啡馆我见到了Flora和他们的小儿子天天,他们坐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周末在国内大悦城和万达广场里常见的家庭。一家人待人非常亲切,中间天天不时需要父母的注意,有时我们都会停下来听他说自己的意思。

        美国梦碎 留英成第二选择

        Feng是辽宁人,2004年来谢菲尔德大学进行生命科学方向的博士研究;Flora也是辽宁人,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之后,于2006年9月来谢菲尔德攻读酒店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二人在谢菲尔德相识并组建家庭。现在,Flora创建并独立经营着自己的Flora食品工厂,Feng还在在谢菲尔德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大儿子上小学二年级,小儿子也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他们在距离市中心二十分钟车程的一个幽静的社区购买了一栋房子,在对国内动态保持关注的同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英国生活。

        Flora来英国前后正是中国学生开始激增的时间。英国是最早向中国自费留学生敞开大门的少数国家之一,2008年以前每年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不足万人,而到2014年底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超过15万人,且其中大约60%的学生为硕士研究生。与Flora不同,Feng的赴英留学比较偶然,且更具梦想照进现实的励志意义,他的经历可以视为2000年前后出国群体的代表,跌宕起伏中悲喜交加。

        1999年,考到北京读研的Feng,似乎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足,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就业对他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相当令人满意。然而这种情绪并没有得以持续很久,他很快感受到了周围同学的忙碌和焦虑,他们每日匆匆来去,看起来若有所思且踌躇满志。他有天终于忍不住拦住室友表达疑惑,对方朝他亮出了教材封面——英语红宝书。这个时候,Feng才意识到,是时候给自己定一个更高更远的目标了。

        当时新东方已经开始了快速成长,正在缔造着英语培训的励志神话,为期一个多月的GRE课程定价为700元,Feng逐渐被充斥在北京各大高校的出国梦所感染作为“美国梦”的发源地,当时的美国高校有着绝对的吸引力。到现在Feng还记得第一代GRE读屏考试带来的不适和压力。

        经过几番折腾,在研究生的第二年,Feng顺利拿到纽约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阻力突然出现。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装向双子楼的同时,也撞碎了一群人的美国梦。为了调查恐怖活动,美国缩紧了签证政策,努力了几年的美国梦一夕化为泡影。这种情况之下,留学英国作为第二选择成为了Feng命运的一部分。

        “留不下,且不打算融入”

        当天见面之后,很快就到了圣诞假期和新年假期,新学期开始后,我去拜访了Flora食品加工厂。

        从学校开车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到了一个郊区的工业园,园区没有大门,站在门口就能看到一间间写着编号的铁皮厂房,房子的木板门外面加装了白色的防盗窗,等Flora开了门,我进来看到一间大约200平米的厂房,已被整洁地分割成办公区、塑封去、加工区和储藏区。

        一进来Flora就把头发用发套包好,换上工作服,开始进行食品真空包装工作。在Feng的讲解下,我参观了厂房的设计和食品加工流程。加工车间被分成了生鲜区和熟食区,原料从生鲜区的门口进来,经过清洗、切割,然后被煮熟卤制,从另一个门口进入包装间 。熟食不能重回生鲜区是为了避免与生鲜交叉感染。厂房的冷藏区则分为冷藏室和冷冻室用以存放原料和成品。内部温度清晰地显示在电子屏上,便于监控和调节。在厂房中,我还看到24小时工作的灭蝇灯和专业人士定期检查布控的害虫防治设施。整间车间全方位的不锈钢内墙设计,不留死角,“彻底杜绝老鼠打洞的可能”。

        他告诉我,针对装修一间厂房这些细节,英国政府部门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创业期的他们无力雇佣昂贵的顾问,只能自己一点一点啃文件,学法规,按照最严密的标准来执行,接受主管部门的审核。目前,Flora食品加工厂已经研发包括香辣卤味、酱香卤味、风味小吃和粽子在内的四条产品线近40种产品,卤猪蹄、酱牛肉、麻辣鸭脖、麻辣猪耳、麻辣肘花等,在市场颇受欢迎。

        为了鼓励创业,增加经济活力,英国政府对于小型企业按照厂房面积给予税收优惠。Feng将之解释为,企业前期处在追加投资的阶段,利润比较低,这个时候“都是骨头”,他们选择给以鼓励,也是希望早日将羊养肥,好用高税收“吃肥肉,薅羊毛”。“每一个健康的小企业的背后就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国家这个健康的机体。”

        鼓励政策多途径地促使企业成长,与之配套的是高昂的违法成本。Feng表示,在英国注册公司不要求大笔的注册资金,只有几十磅的注册费,且不要求办公地点,但是相关的卫生要求和手续一点都不会放松,这也是他愿意在新厂房装修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的原因。

        低注册成本,低税收,然而有一项成本高到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压力——人力。2004年Feng到英国的时候,英国法定最低时薪是3.75磅,如今这一标准已经悄然上涨到7.20磅。Feng认为,雇员时薪增加带来的压力是因为近十年来英国企业的单位生产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产品市场价格也没有质的提高,而原材料价格却节节攀升,再加上用工成本的翻倍,企业经营者面临着双向挤压利润空间的现实。

        那么,一向以吃苦耐劳著称于留学界的中国留学生在就业中扮演什么角色呢?Feng自己也很疑惑:中国学生勤恳踏实的劲头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一开始他会主动和中国留学生接触,然而“过客”们似乎并不领情,吃不了苦、信用度低等很快耗光了他的热情。

        他把目前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大致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和英国几大名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一个群体是来英国普通高校攻读本科和硕士学位的学生以及预科生,相比之下前者人数只占较小的比例。当地人对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印象是”爱扎堆儿”,不太愿意接触当地人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对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羊群效应”是最好的注解,且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并不打算做出改变,说到底——留不下,且不打算融入。

        然而Feng对中国学生在英国的就业创业依然持有积极态度。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英和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英所达成的成果来看,中英的经济贸易将持续迎来良好局面,中英人才交流和就业政策也全面利好,中国学生想要在这一时期在英国创业就业依然大有可为。

        就此他的理解是:首先中国学生要努力提高并发挥双语能力。如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注意力聚焦中国,很多英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垂涎欲滴,他们对精通中英文化和语言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具有国内就业经验的留学生,在英国企业向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回流”将是一个就业优势,也是趋势。其次,实习经验非常重要,“白干”可能暂时没有工资,但是这种经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专业,增加经验,丰富简历。

        留学不应成为“到此一游”

        目前,中国留学生在英就业有三个方向:博士毕业留校工作、20万英镑企业家移民和毕业应聘英国公司拿到工作签证。Feng表示,作为中国留学生,我们需要细心规划自己的留学经历,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来增加见识,留学不应该成为“到此一游”。

        留学生创业,难在创业方向。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圈子的商人,很难了解市场需求,更无从确定服务当地的意识。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国家,英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奉行精英主义,把服务做到极致。“小而美”的高品质企业比投机抄袭的大机构更能赢得社会的尊重。Feng形容之为“蚂蚁吃大象”。中国留学生要想创业,必须尊重这一规则。在尊重这个国家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每个中国留学生也有责任为这个群体赢得尊重。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把一个人的资源分为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留学生创业,即便经济资源要求低或者中国学生有充分的经济资源,创业所要求的社会关系地位和文化理解能力依然是巨大的阻碍。

        在英国生活超过十年的Feng和Flora,虽然了解了学术环境,建立了商业渠道,组建了家庭,他们依然认为,短期融入当地生活是一个伪命题,恐怕要到第二代移民才能完成这一过程。然而生活的神奇之处之一是,人们永远无法预测在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会失去什么,以及如何评估和衡量这种得失。

        Feng和Flora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在孔子学院学习了三年,第二个孩子也即将开始漫长的双语文化学习之路。夫妇两个坚持让孩子在家看一定比重的中文动画片,日常生活尽量使用汉语,以期孩子们能够在融入英国教育生活的同时又熟练掌握汉语技能,了解中国文化。

        提到移民和家庭,和国内城市移民一样,海外移民家庭要经受更多考验。同为独生子女的Feng和Flora在英国组建家庭的结果之一,就是不能频繁与国内的父母相聚。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国内的父母会每半年过来一次,帮助照顾家庭的同时也享受天伦之乐。而随着国内的父母年事渐高,夫妇二人也很担心他们的身体。尽管如此,目前Feng和Flora打算继续定居在英国。做出这一决定,也是二人综合考量的结果,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回国的想法在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担心中逐渐消减,即便是生活可以迁就,他们更担心孩子的未来。耳闻国内学童从小就要精通乐器、外语等各种特长,开启社会关系等各种“外挂”,以便在升学中占有先机,Feng和Flora很庆幸看到两个孩子现在可以轻松度过童年,虽然依然要学各种学科知识,但夫妇二人决心让孩子主导自己的兴趣,他们只是从旁给予指导,帮助和资金支持。从小在生活医学知识中耳濡目染的大儿子,如今已经可以用双语流畅解释人体结构。他们希望孩子们可以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坚持陪伴成长,在生活细节中营造一个双语文化的家庭氛围。

        C 学长知道:不能不了解的华人商圈儿

        曾经我以为没刷过盘子的留学生活是不完整的,直到我来到了英国。跟故事里写的留学生苦哈哈的打工生活大不一样,身边没几个人去中餐馆工作,倒是一堆分享吃喝玩乐的公众号运营的挺好,却原来人们兼职都自立门户了。谢菲尔德大学博士研究生姜医生介绍了他的兼职体验。

        无心插柳的兼职活动

        姜医生主业是跟劳斯莱斯合作研究飞机发动机,副业是提提卡卡旅游公司的校园兼职,会挣钱的金牛座。兼职并不在姜医生的人生规划里。2014年秋天,在等待博士课程开学期间,姜医生为了多认识些朋友加入了一些社交媒体,积极为新生介绍谢菲尔德大学及周边生活信息,很快他发现商家在新生群里的宣传套路:为新生们提供片面信息,用以招揽业务。

        姜医生回忆说:“同学们带着热情和信任来寻求建议,而一些人提供了非常偏颇的答案,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因立场导致的偏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远离校园导致的认知偏差。我认为新生们应该知道真实的细节,由其是签证住宿等影响较大的手续,如果被人误导后果可能很严重。”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他常常在群里汇总攻略解答疑惑,后来干脆另起炉灶,和朋友建立微信服务公众号,即时发布本地的留学信息及新鲜事,赢得了不少新生的支持和信任,开始了兼职生涯。至于选择旅游行业的理由,姜医生说,除了结合自身优势,主要是因为旅游行业,相比较于教育中介和房屋中介,行业准则更为透明,行业发展更成熟,具体参与也更有趣。

        传统兼职今犹在

        正如很多人的疑问:为什么要介绍做兼职的信息,尤其在英国这种几乎人人都在炫富的环境里。姜医生表示,英国硕士研究生学制较短,一年的时间里课业安排也比较繁重,而相较于移民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社会文化较为保守,不同社群之间融合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国际学生融入当地的难度,从华人商圈开始兼职可谓是一条捷径;另一方面,英国生活成本较高,人工成本也很高,学生做兼职的收入比较可观。而在枯燥的留学生活里,兼职也是一个了解当地文化,拓展人际关系,丰富留学生活的尝试。

        据姜医生介绍,目前中国留学生在谢菲尔德的兼职,可分为四大类别:在中餐馆中国超市做兼职,除个别餐馆要求会粤语外,入门要求不高,每周的工作时间和收入比较固定;为服务华人的企业做销售或推广,工作往往比较自由,收入跟工作效果或业绩有较大的关系;学校或本地英国企业的兼职,往往要求较高的英文水平,面试较为严格,但时薪较高;最后就是自己做老板,代购、美甲、摄影,甚至课程辅导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不错的收入。

        谈到中国学生在外兼职时所享受的保障,姜医生表示,目前学生可享受三重保障。首先,来英的学生在入镜前都已经缴纳英国医疗保险,英国境内的所有医疗均免费,这为学生提供了第一道安全网。其次,学校对国际学生的保护力度较大,同时华人圈子交往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杜绝了严重的兼职权益损害案件的发生。第三,学生做兼职的时候可以申请英国国家保险,但因为多数学生对英国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申诉时候又受语言水平限制,权益依然存在被损害的风险。如果有条件的话,姜医生还是建议学生选择比较正规的雇主,以降低风险。

        根据英国内政部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留学生每周合法工作时间为最多20个小时,考虑到日常上课和作业,每周20个小时对学生来说已经足够兼职,那为何同为合法兼职,不同工作的薪资会有差异?比如一般中餐馆打工时薪约是6镑,而往往学校提供的兼职时薪在7.5镑以上。

        姜医生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兼职的要求门槛不同,语言或技术要去更高的兼职自然也有着更高的收入,二是一些学生愿意领较低的工资换取其他机会,比如一些可以未来给予实习签证或者工作签证的工作自然竞争者多,拉低了薪资标准。更常见情况的则是,很多学生更愿意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得到锻炼,与长远专业发展相比,短暂的兼职“吃亏”一些也无妨。

        医生教你算笔账

        做兼职可以赚到钱吗?

        谢菲尔德大学每年来读语言课的中国学生就有约一千五百人,谢菲有两所大学,加上预科,谢菲的华人学生可能接近七千到一万人,每年中国学生在当地的消费约为十亿元人民币。

        中国学生的钱都花哪儿了?餐饮、住宿、休闲和出游是中国学生花销的四个主要流向,也是中国学生兼职的主要产业。而这四个方面又各具特色。餐饮是受到学生人数和消费习惯影响最直接的一个领域;休闲行业如KTV或者健身房对投资要求大,而且收益周期较长,但一旦建立自己的客户群,收入就会比较稳定;房屋租赁则是被几个巨头瓜分市场;出游与房屋租赁市场情况相似,但由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且不具有排他性,市场运作更接地气。而越接地气的商业环境,对兼职的需求越大。近年来,针对主办英国当地和承办国内的华人文化传播活动,英国境内出现了一些华人文化传播公司, 6月26日在英国举办的中英电影节就出现了这些公司的身影。而这些中英文化交流项目的增加无疑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实习机会。

        END

        后脱欧时代的留学生就业

        6月23日,英国对欧盟公投结果揭晓,脱欧派以51.9%战胜留欧派48.1%,英国即将于欧盟开启脱欧谈判。尽管结果公布之后,英国社会反响强烈,超过300万人请求启动第二次投票,目前来看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社交媒体哀鸿遍野,酒吧酒馆一片心碎。似乎在投票结果公布之后,英国人们才开始明白自己的处境,然而对于国际留学生而言,留学、就业和移民政策才是关心的重点。

        结果公布的第二天,英国首先卡梅伦发表谈话,表示尊重人民的选择。Feng在朋友圈给我留言表示,脱欧之后,中国学生就可以更为平等地与欧盟各国学生竞争就业岗位。与之前相比确实如此,然而接下来几天,形势发展有点出人意料。

        6月24日,穆斯林留欧派成员、前保守党议会候选人阿万在推特收到一条让他“收拾好你的东西……你该滚回家了”的信息,威尔士加地夫布特镇的工党议员艾哈迈德也收到了“滚出这个国家”的恐吓。根据英国全国警察总监委员会的统计,英国脱欧公投之后,6月23日到26日,英国的种族仇恨案件数量环比上月同期增加了57%。该机构的发言人称,公投双方激烈的比阿奴你可能加重了种族仇恨的紧张形势。

        尽管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对这种行为给予了强烈谴责,然而英国范围内对于种族排外的担心日益强烈。6月28日早上,笔者收到了一封以“致中国学生,我的家人”为开头的中英双语邮件, 这份邮件来自持续发表对中友好言论的谢菲尔德大学校长凯思?博内特教授?爵士,信中称:

        “我们真切地为我们的中国学生深感自豪;近年来到谢菲尔德的中国学生日渐增多,我们为此也感到欣喜。他们经常谈到这个英国城市所给予他们的热情欢迎。这种欢迎的热情不会改变。”

        在提及学生联合会的服务、当地生活设施的建设,以及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之后,校长表示:“我希望这一切都能让你们放心:我们对中国人民的承诺是永恒不变的,而中国的学生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作为谢大校长,我想给你们我个人的承诺:没有必要担心欧盟的变化,因为这对来谢菲尔德读书的中国学生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尽管邮件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排外的信息,但是在公投结果揭晓第二天,谢菲尔德大学就已经就此结果进行官方回应,校长此次用中英双语如此郑重其事地安抚中国学生,笔者认为也在侧面表示,谢菲尔德大学对包括中国学生之内的国际留学生的态度并不会发生变化。

        在笔者撰写该篇稿件的当天,致力于促进中国两国人才双向交流的国际学生实习计划,通过其微信平台宣布,由于近期英国内政部移民局考虑到该计划的实施对本地劳工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以及担保双方对企业所雇佣的实习生的双方监管问题,决定取消该计划的签证担保资格,并对所有该层级的签证类别进行统一规划、审核。

        据了解,国际学生实习计划是在2012年英国PSW签证被取消后,在英国政府商业创新技能部门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授权的授权下设立的机构,是唯一针对中国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实习的Tier5政府授权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最多12个月的实习签证担保,为有意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企业雇佣中国留学生实习。在这一计划的取消决定之下,将有257名在英国181家企业实习的中国留学生直接受到影响。

        此前曾有预测称,英国的脱欧行为将对英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尽管脱欧之后,很多欧盟国家的劳动者即将失去在英合法工作机会,这会为英国当地居民和欧盟成员国之外的留学生提供一些工作机会,然而经济下滑带来的岗位减少将更为明显。

        英国脱欧带来的更多影响即将逐渐显现。中国留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也需进一步观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