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总编对话录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5年08月20日 星期四

    美国前教育部助理部长张曼君:

    “美国梦”的另一种标杆

    对话人_王阳 记者_覃巧云 编辑_王阳 摄影_董德 供图_张曼君 《 留学 》( 2015年08月20日)

        

        同样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裔精英,张曼君的名字在中国并不像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那样广为人知。她是如何从一位台湾留美学生,一步步成为影响美国教育界的高阶官员?

        张曼君,“把中国历史写进美国教材的女性”;因在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政府任上担任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一职,而成为“美国教育部最高阶的亚裔官员”。

        同样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裔精英,张曼君的名字在中国,并不像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那样广为人知。

        在《留学》专访过程中,她始终语速和缓,言谈优雅。这是一位集通达、笃实、平和等多种特质于一身的杰出华人女性,沿循着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与努力,顺势而上的故事。在她的话语中,平稳是基调,极少热血和冲动的色彩,也没有那些移民故事中常见的辛酸与坎坷,却有着华裔女性实现“美国梦”篇章中非同寻常的精彩。

        “我做事时不会想到自己是女性”

        张曼君在中国大陆出生,在澳门生长,小学就读于圣心女中;十一岁时随全家迁至台湾。本科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获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1971年,20岁的张曼君远赴美国留学,攻读南加州大学特殊教育系硕士学位。

        从当年的女留学生,蜕变成如今媒体报道中颇具光环的“美国教育部最高阶的亚裔官员”,在别人眼中,张曼君向来是以一种女性领导者的形象存?在。

        《留学》:从一个普通的亚裔留学生,到成为一个在美国社会拥有杰出领导力的东方女性,有什么诀窍?

        张曼君:我做事有两个因素不考虑:一,不会先想到自己是东方人;二,不会先想到自己是女性。

        正如加拿大首位女首相Kim Campbell分享的观点,塑造女性领导力,首先在形象上要十分注意。比如,皮包不能带,手上也不宜带纸,因为要给人留下一种干净、利落的形象。Kim Campbell说,一拿皮包,感觉就像家庭主妇,那要怎么领导。

        如果听众感觉很好,那你讲出的话,别人都会注意倾听。你讲话的时候,他就不会只看你的外表,也不会想到你是女性,或者是东方人。”

        张曼君恪守着这样的行为方式。《留学》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张曼君在采访之前得知需要拍摄一组照片,便提出要去更换衣服。“我今天早上本来穿了一条花裙子,它不适合作这文章的内容。”她换上了风格相对商务的一套西装。张曼君认为,形象对于领袖气质的培养中至关重要。

        张曼君在传统家庭中长大,父母有着重男轻女的旧式思维,“在我幼时,他们就用培养男孩的方式来培养我,比如给我穿男孩子的衣服,也不会刻意强调你要如何如何像个女生。”除此之外,还让她到台湾的老牌天主教会学校——圣心女中就读,接受西式的教育。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张曼君,思想上极少被束缚,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女孩子就在行为上设限。在她看来,领导力无关性别,更重要是如何用最恰当的话语及态度去影响她人,“批评,是不好的,一但你先批评了,对方一定会内心反抗,你接下来说的话就会听不进去。”张曼君的笑容极富感染力,说话温柔而和蔼,语速不快,然而,一种坚定的态度始终渗透在其中。

        担任特殊教育教师20载 

        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特殊教育硕士学位之后,张曼君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在美国加州公立学校任教长达20余年。

        当时,拉丁裔、亚裔仍属于少数族裔;亚裔仅占当地人口3%,“华裔就更少了”。张曼君告诉《留学》,在那个年代,许多新移民及其孩子的英语能力跟不上,往往流于社会底层,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少数族裔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经常出现问题。而“特殊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伤残学生:双语教育则是让这些新移民的孩子准备好英语能力、基本的社交能力,以及充分熟悉美国社会的生存法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

        张曼君坦言,工作之初她确实遇到了一些因少数族裔身份带来的障碍。“70年代,我到加州学区当老师的时候,教师团队里没有中国人,在当地属于少数族裔的中国教师。这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十分陌生。”张曼君告诉《留学》,起初有一些学生向家长反映听不懂自己讲的课,于是家长们纷纷借故来学校,找各种机会来看她。

        “他们也没有讲什么(不好的)话,就是想来看看一个中国老师是什么样子。”张曼君频繁地和家长们沟通,让他们相信作为教师,自己在教学上并不存在问题。“我以前在圣心女中念书,后来又在南加大读书,长期接受西方教育,对西方文化十分了解。教学方面,我花费了四年时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有专业训练,深知作为老师,什么是我的分内事,应该讲什么话,应该如何有规划性地开展教学。”

        《留学》:从家长们有质疑,到最后完全被接纳,这个过程用了多久?

        张曼君:差不多要五年。

        张曼君本分而踏实的工作逐步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亦获得了学校的认可。在此期间,张曼君在少数族裔权益争取方面做出卓然的成绩。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与华裔社区的领导人士创立了历史悠久的华裔教师家长协会,协助新移民学生与家长克服各种困难。

        1993年,张曼君与墨裔联合会以及31个社会团体,组织了南加州多元族裔联盟,并组织实施了解决族裔纠纷的课程与方法,这个课程后来正式成为阿罕布拉学区马凯博高中正式选修课,并成为全美此类课程的典范。同年,加州洛杉矶县族裔和谐委员会颁予她著名的安德森族裔和平奖,以表彰她促进族裔和谐的贡献。之后张曼君为美国主流教育的主管们组织了两次训练课程,旨在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华文化及华裔学生的背景和需要。

        把中国历史写进美国教材

        张曼君的政治生涯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时任加州州长的威尔逊对张曼君的领导才能及学识颇为欣赏,任命她为加州特殊教育委员会委员。随后,在此委员会中张曼君又被遴选为全州课程主席。

        在她的领导下,教育委员会发起了一项针对新移民与及少数民族在特殊教育上比例过多问题的研究。在她的推动下,此项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质询及解决方法。委员会与加州三藩市合作,将研究结果出版,其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协助少数族裔学生成功的学习,使不成为特殊教育学生,以及如何训练教师了解少数族裔学生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等。

        凭借杰出的表现,张曼君得到了擢升,被任命为加州教育委员会委员。加州教育委员会是加州教育最权威的决策机构,张曼君在任期间,参与多项重大决策,建树良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将中国历史引入加州的教材与课程当中。

        张曼君向《留学》提及,加州学生在十年级时要修习世界史课程,而当时的教科书里对于中国历史并无涉及。有一次委员会在制定教科书时,她建议,世界史课本里应引入中国历史的内容。

        张曼君说,“提这个建议,并不是怀揣着我是中国人,所以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中国历史,这样一种狭隘的想法,而是从让美国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对于世界的贡献已经渗透在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尽管这个论点是如此有力,并得到了大部分教育委员的认同,但仍有部分委员持有不同看法。有人提出,中国历史如此漫长,放进教材会占据太多位置。张曼君通过各种游说工作,尝试说服这些人,“当时我就跟他说,埃及历史也很漫长,却不妨碍它进入学生的教科书。中国历史和埃及历史,对于美国学生而言,同样重要。最后,他们还是把中国历史放进去了,只是内容相对简略。”

        这一举措影响极大。虽然美国各州委员会制定的教材内容不同,但基本上都会向加州看齐,加州教材引入中国历史,各州也会效仿。此后,全美中学生便能学到较完整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美国教育部最高阶的亚裔官员

        2001年是张曼君人生中的又一个转折年。这一年她跻身白宫门墙,步入政坛。

        当年1月?作为小布什竞选团体亚裔团体负责人的张曼君,被时任总统的布什任命为美国联邦教育部双语司副司长。2004年,张曼君晋升为双语司司长,等同于教育部助理副部长一职。她主管着全美50州各学区中600万新移民、少数族裔和双语学生的学习成绩?并监督各州为这些群体提供最优良的教育。布什的这项任命,使得张曼君成为“美国教育部最高阶的亚裔官员”,该头衔一直保持至今。

        任职期间,张曼君走遍了全国50州中37个州的各个学区,对全美新移民、少数族裔和双语学生的教育状况做了极为深入的了解。

        张曼君向《留学》讲解道,美国联邦教育部双语司有着两方面职责:一是帮助那些母语为非英语的外来学生提升英语水平;二是负责管理用来资助各地学校开设非英语语言课程的经费,让当地白人学生有机会学到纯正的非英语语言。

        至此,张曼君的工作职能已经由“帮助少数族裔学习英语、融入美国社会”,拓展到“既帮助少数族裔学英语,也帮助美国本土学生学外语”的双向职能。当时,美国教育部提供专款设立了“外语补助计划”,用来帮助各地学校开设外语课程,尤其是不太普遍的外语语种,如中文,日文,韩文,俄文等。这笔专款数额较大,国会每年都会给一笔大的预算。申请类目可以包括校舍使用,教务管理,教材教具,以及师资开支等各个相关项目的预算,一次申请可能达到300万美元。

        起初,了解这项计划的人还不是很多,申请竞争并不激烈。张曼君便开始游走于全美各地,向各州推广美国的教育政策,尤其是外语补助计划,提升美国民众学习外语的兴趣。

        在推广外语计划的过程中,推广中文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中文是美国教育系统较为欠缺的语种之一,课程资助相对容易申请。当时有报道记载,张曼君在推广教育政策的会议上,对关心教育的华人族群提到说,“‘外语补助计划’是一条通过主流教育系统推广中文教育的捷径,华人社团完全可以借此与教育部门合作。”

        实际上,张曼君在“外语补助计划”中并不仅仅推广中文。正如她始终恪守的理念,“无论我是不是华裔,是不是女性,身为美国教育部官员,我不会只关注华裔而忽略其他任何族裔的需求。”

        《留学》:所以,你能够制定出真正影响到中华文化输出的政策,你能够推动华人及亚裔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实际上恰是因为你不仅仅看重这一点?

        张曼君:可以这么说。其实我一直考虑的都是全局性的东西。制定一项政策要避免狭隘,要惠及所有人,而不单是某个民族。你在什么职位上工作,本职的工作要做好。如何让双语学生变得更好,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与美国首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并肩作战

        2005年,为了能多留出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张曼君辞去了教育部的工作,回到洛杉矶与家人团聚。不过,她并未停止工作。这期间,张曼君曾担任洛杉矶县联邦与加州政策与计划项目主任。

        不久,美国历史上首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小布什政府劳工部部长赵小兰,邀请张曼君再赴白宫任职。赵小兰看重的是张曼君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背景,与少数族裔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其在教育部的工作经验。她曾公开表示,“我们正在致力于协助劳工们取得在21世纪全球化经济中能够胜任的工作技能,张曼君的加盟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1月份,张曼君被任命为劳工部美西总长。这一职位与教育部助理副部长职级相同,其职责管辖范围包括加州、亚利桑纳、夏威夷和内华达4州以及关岛、美属萨摩亚和北马里亚纳群岛地区。

        任职三年半后,张曼君卸任美西总长一职。这位停不下来的杰出女性,这一次选择回到原点——南加州大学,攻读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留学》: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博士是最难读的,为什么不选择你最熟悉的基础教育领域,而是选择了高等教育博士?

        张曼君:“在教育领域,我还有哪些东西没有学到呢?我想,年轻的时候做过中学跟小学的教师,对基础教育已经比较了解,而对大学教育的认识还比较匮乏。我想多接受一些专业训练,于是就去念了个博士。”

        回归教育  回归家庭

        旺盛的好奇心是张曼君的一大特质。表现在专业选择上,她本科读的是英国文学,硕士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期间又挑了高等教育学。 

        除了攻读博士,张曼君同时还在南加州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如今,已经拿下博士学位的张曼君,在担任兼职教授之外,还被主营教育培训、人才交流业务的机构——国际教育领袖基金会聘为总裁,从事国际教育领域的工作。

        近日,张曼君陪同丈夫理查德·安德森到中国洽谈影视制作业务。理查德·安德森是知名的好莱坞电影人,世界著名电影特殊音效编导与设计专家,曾于1982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且在2007年与克林伊斯威特同时荣膺全球音效编乐与音乐协会颁给的“终身杰出成就奖”。两人结识于南加州大学,后来组建家庭,彼此扶持和陪伴走到今天。张曼君在采访中多次向《留学》提及,丈夫从学校时期开始就给予自己很多照顾,人生的路途中,他是张曼君很重要的伴侣。

        张曼君没有养育子女,年轻时专注于事业,对此,丈夫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张曼君并不吝啬和《留学》分享她的夫妻相处之道。

        《留学》:现在中国大陆的职业女性,普遍面临一个问题:难以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或者平衡得十分疲惫。对此,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张曼君:我觉得,我要给别人一点建议——家庭很重要,丈夫很重要,生个孩子很重要。我是很后悔没有生育一个孩子,可是就我的时间安排来讲的话,我只有一个选择,是要在家带孩子,还是要去工作。很多女孩子都碰到类似问题,这个时候伴侣很重要,他一定要配合。就像我先生,他做他的电影,常常在外面呆到很晚,我也不干扰他。

        要配合的意思是说,你所找的伴侣要能接受你要做的事情。工作和生孩子如果把顺序排好,那就没有问题,如果排不好,就只能选择一样了。不要觉得伴侣一定是会阻碍你的。不是,伴侣应该找理念相近的人,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接受彼此的生活方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