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卷首语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5年08月20日 星期四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留学》杂志社执行主编 曹尔寅 《 留学 》( 2015年08月20日)

        八月,保守的英国人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实验,将中式教育带入了一所当地中学。显然,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实验,长期在不受拘束的课堂环境下学习的英国学生很快厌倦了崇尚纪律的中式教育,抵触的情绪弥漫在整个教室。

        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认为中国式教育在英国水土不服的原因在于两国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中国教育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而英国教育背后则是高福利制度造成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中心。中式教育虽然严苛,但教育出的学生勤奋、尊师、有敬畏感,英式教育虽然崇尚自由、人性,但也造成学生过于自我,容易滋生懒惰的土壤。

        其实无论何种教育方式,最终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给出了一个另类的答案:他认为代表世界最顶尖高等教育水平的美国名校培养出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的是那些为了地位、财富,削尖脑袋挤进上流社会的人,这类人在大学中并不少见。美国的孩子其实同中国的孩子一样,行尸走肉般地选择了上大学这条路,它是理所当然的“下一站”。拥有最优教育资源的上层及中上层阶级,毫无疑问垄断了进入名校的头等船票(相较而言中国的高考机制还要公平一些)。

        《优秀的绵羊》批判的是美国的名校教育,可我们培养“绵羊”其实也蛮在行的: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了。“绵羊们”到了美国藤校,只会变成更加优秀的“绵羊”。

        过于功利,注定失去教育的本意。套用雷冬冬校长的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做最好的自己,中国学生和老师花了十几年的努力换来的“好分数”,到底对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有多大影响?眼下开学在即,对于第一次踏出国门的学子来说,与其把留学当做进入华尔街的跳板,不如把它当做一段崭新的冒险来得值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