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菁英小记者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5年03月05日 星期四

    《留学》菁英记者跨国采访实战营

    小记者作品展示

    《 留学 》( 2015年03月05日)

        >>派对、健身、逛街,就是不学习

        顶尖名校学生周末都在干啥?

        《留学》菁英小记者

        王琢磊  中国政法大学  大二

        自纽约前往费城之间,车行到了一条小路,导游董叔一句“我们已经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界了”,让大家立马精神振奋。

        同许多美国大学一样,普林斯顿大学也坐落在一个同名小镇。普林斯顿小镇景色秀美、交通便利,成了许多上层人士的安家定居之处,而校园里的人口,更是占据了整个小镇人口的大部分。正是由于这种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的特色,学校没有设围墙和校门,给人更亲近的感觉。然而,踏入校园之后的所见之景让我疑惑:周六的普林斯顿,除了时不时从我们一行人身边经过的身着运动服的跑步者,几乎不见一名学生在路上行走,图书馆也冷清得很。天气的确有几分寒冷,但一所学校也不至于这般没有“生气”。

        学霸们周末难道不学习吗?他们的周末生活都是如何度过的呢?

        已经在美国待了二十多年的导游董叔告诉我们,虽然美国的大学大多坐落在市镇,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一座小的市镇所提供的资源和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便利的交通,以及普及程度极高的汽车,大学生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规模更大、资源更集中,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市区。所以一到周末,很多普林斯顿的学生会去纽约或费城逛街购物、享用美食。当然,回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待我们的窦学长则告诉我们更多关于美国大学生如何度过周末的。

        宅在宿舍。周末无疑是休息的大好时机,在一周的学习之后,没有什么比睡个懒觉更让人动心的了。睡饱之后,过一天慢节奏的生活,为接下来的一周“充电”。

        校内活动。社团在美国大学校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会在周末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充实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无论是举办球赛,还是搭台演出话剧;无论是公益活动,还是兴趣小组,总有一款你的“菜”。担任所在学校拳击爱好者协会会长的Clayton告诉我:“在大学里发现几个甚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的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派对狂欢。派对文化是美国社交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体现,这种体现在大学中也展露得淋漓尽致。几个好友,一个邀约,只需确定好时间与地点,大家就会带着自己准备的食物、饮料以及其他派对用品如约而至。已经在美国读了三年研究生的学姐Amy说,自己一开始对于派对既向往又恐惧,在经历了几次尴尬之后,她逐渐体验到了派对带来的紧密人际关系与快乐。美国学生派对的主题也十分丰富。当然,近几年一些过于“狂放”的派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所以,究竟哪一种才是最有意义的度过周末的方式呢?在此并无标准答案。但无论对己,还是对人,总是有意义的事情,才更值得我们去做。

        >>美国大学“霍格沃兹”之旅 

        《留学》菁英小记者

        何延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大三

        说到“霍格沃兹”,熟悉《哈利·波特》的观众都并不陌生,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端有多少学子都徜徉在像“霍格沃兹”一样的高等学府里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耶鲁大学:激发想象的学习圣殿

        初到美国纽黑文市的耶鲁大学,校园环境的建筑风格就已然让人兴奋不已,和国内的大学校园环境截然不同,这里处处都反映着中西文化的差异。每一个学院或是图书馆都可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古典的哥特式建筑与乔治王朝时的建筑风格使人印象深刻,整个校园都弥漫着古典的浪漫气息,漫步在校园中如同畅游在“霍格沃兹”一样神奇。而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则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图书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第二的大学图书馆,拥有一千一百多万册藏书和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就连古代的羊皮卷和早期的印刷书籍都能在这里找到。电子数据库、档案、手稿、地图、照片、音像制品等独特的研究资料更是应有尽有,为学生和研究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校园文化促成了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丰厚底蕴,与国内大学图书馆不同,美国的大学还更注重图书馆的“外表”。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必然会被眼前的景象所折服,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图书馆中书籍全部被“精装”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橱窗内的场景,再加上昏黄的灯光的照射,仿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典藏许久的艺术品。大家不禁感慨:在这里学习该是多么享受的事?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魔法世界”的魅力校园

        在美国的一流大学里,图书馆必然是一所大学的重要象征,每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自己学校的特色,但是多少也会有些相似。说到“霍格沃兹”,美国西部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耶鲁大学也有着几分相似,即使在大雪肆虐的美国东部与四季如春的西部之间还存在着季节性的差别,但这并不影响辨别两所大学之间的相同格调。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的校园环境实属赞不绝口的类型,即便在冬天也是阳光普照,绿草如茵,所以经常能看到骑着“扫帚”驰骋在草地上的学生们进行着与“魁地奇”相似的球类运动比赛。伯克利的图书馆自习室,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格兰芬多”的长桌与宫廷式的吊灯。在这里生活学习已然成为世界各地学生的梦想。

        如果你能在和“霍格沃兹”一样的环境里学习,学习兴趣百分之百能提高。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学以及查找不完的资料,时不时还能幻想着自己穿着长袍穿梭在图书馆中翻阅到能令人茅塞顿开的珍贵书籍,学习简直变成奢侈的享受。所以伯克利的学生学到凌晨1、2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手上捧着杯热咖啡,腋下夹着1、2本书,背着背包,快步向着图书馆的方向走去,傍晚趁着休息的时间来到校园最高处俯瞰整个旧金山的夜景,想必这就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学习之旅了吧。

        >>美国大学vs英国大学:

        哪个才是你的菜

        《留学》菁英小记者

        王源  私立汇佳   初三

        我作为一个英美都玩过的高中生,当然要写一点跟《留学》菁英记者团其他团员不一样的东西咯。这次美国之行的重点在于参观美国的各所名校,美国名校与英国名校实力相当,哪国的学校才是你的菜?其实两个国家的大学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风格不太一样而已。为了让大家有直观感受,我就从各个方面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

        校园环境

        两个国家的大学大部分都采用大学城的形式,城市与大学息息相关或者干脆把城市都用来建造大学,大学既是城市,比如剑桥镇、普林斯顿小镇,城与校浑然一体。英美许多大学连校门都没有,形式相对自由,学习氛围浓厚。

        校园建筑

        英国的牛津剑桥等老牌大学的建筑都是历史悠久的欧式建筑,花纹繁复风格古朴,每一栋建筑都经历了百年风雨,珍藏了无数的故事。在这种充满历史气息的学校中上课也是一种享受,不过要是觉得老校舍里会有幽灵什么的话还是小心为上。

        说实话美国部分大学尤其是古老的大学的建筑甚至格局都是仿照牛津剑桥的。毕竟美国建国初期,大部分参与建国的欧洲人对英国大学很怀念(到了新大陆连个上学的地方都没有能不怀念吗),于是仿照牛津剑桥建了个差不多的以慰思乡之苦,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后代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虽然建筑风格换汤不换药,但里面的校园文化可都不尽相同。

        比如斯坦福大学的“画风”跟其他学校明显不一样,有种“斯坦福大花园”的感觉,得益于硅谷四季如春的气候,一进校园满眼绿,令人神清气爽,庄重典雅的建筑不同凡响。

        人文环境

        英国人可能嘴上不说,但是你站在英国的校园里是随时都能感受到英国人骨子里的骄傲的。牛津街角的面包店里递给你热巧克力的服务员都沾染了大学的风气,有点矜持的感觉。美国相对而言比较随意开放些,很多美国人的性子都十分俏皮爱开玩笑,而英国人的冷笑话和别扭性子是举世闻名的。所以生性活泼“一生不羁爱自由”的学生更适合美国大学,而高冷范儿的可能更加钟爱英国大学。

        其实大体来看,英美两国的大学都很棒,每所大学都有不同的专长学科和本校风格,只要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比较与否也就都无所谓了。

        >>听学长学姐们说:

        如何选择美国大学

        《留学》菁英小记者

        赵洁  天津杨村四中  高一

        我们菁英小记者分队乘着2月的西北风到了美国!

        第一站的耶鲁大学,作为常春藤联盟校中最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有着漂亮的哥德式建筑,整个校园都弥漫着古典的书香气息,跟国内糅杂着现代气息的教学楼起了鲜明对比,顿时使我眼前一亮。

        到达美国的第二天,迎来了我的15岁生日,没有party,和游学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围坐在酒店里聊天。哥哥姐姐们说了一大堆在国内选大学的“心酸史”以及“人生经验”,提醒我如果有留学打算,尽早出去。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生日礼物。

        随后我们继续参观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导游的中国学姐曾经在校长办公室工作过,这让身在异国的我也油然升起归属感和自豪感。我粘着学姐问了许多问题:什么时候转去国外大学最好,在国外上大学会不会有种族歧视等等。学姐说,在哥大她倒是还没遇到过种族歧视的情况,她建议最好在国内上高中,再到国外上大学,因为国外教育模式跟国内教育模式不一样,如果上研究生或大二大三再转过来会非常不适应,而且自己联系大学很困难。当然,转学成功的例子也不少见。

        申请国外大学有很多方式,学姐是通过2+2的项目到的美国。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不太一样的便是申请,它并不是以“天大地大,成绩最大”的,还会考虑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根据学姐介绍,如果参加过一些国际性的竞赛、实验研究或者志愿者服务都可以填写进个人简历,这也是加分项目。

        此后我们还走访了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根据当地学长学姐们的介绍,共同的经验则是选择大学时不要一味追求学校综合排名高,每个大学都有自己厉害的科系,要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此外,写个人简历和面试的时候,需要在短短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把你个人的优点表现出来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

        我们同时参观了美国的ELS语言学校。在ELS伯克利分校学习的学姐们介绍,在语言中心确实提高了英文水平,但她们并不推荐把语言学校当做提升英语的唯一依靠,重要的还是要在英文环境中勤说多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ELS语言中心有许多来自中东等国的学生,他们来语言中心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ELS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升学渠道,最终申请到美国大学。

        在伯克利,邵学姐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留学经历。她放弃了前五十名的大学,而选择了去读社区大学,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理解。但邵学姐有自己的打算,她计划上两年社区大学后转去伯克利,她所在的社区大学在2014年再次成为转学到伯克利人数最多的学校。她说这样转学要比直接申请伯克利来得容易,也能节省一部分学费。

        总之,选择大学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综合来选择,参考别人意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申请方式才是最好的。

        

        >>新媒体环境下

        无人机技术的创新运用

        —亲身体验顶尖大学教授的美式课堂

        《留学》菁英小记者

        史通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大三

        此次随记者团前往美国游学,要说最有裨益之经历,无疑就是著名传播学专家John V.Pavlik教授的两节关于媒体理论和新媒体技术运用的课程?了。

        作为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媒介中心”负责人,现罗格斯大学(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Pavlik教授以其丰富的授课经验、旺盛的教学热情,感染着课堂里每一位学生。尽管在学校里也上了大量外教的课程,但是面对面的和美国顶尖大学教授进行课堂交流对我来说也实属首次,因此,心理上也多少也有些紧张。风趣幽默的他也经常尝试通过玩笑轶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传媒理论,尽管大家基本没太听明白。虽然语言沟通上多少存在一些障碍,Pavlik教授依然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课程,让每一位《留学》菁英小记者们受益匪浅。

        与国内大学的新闻传播课程不同,Pavlik教授的课程更着眼于新媒体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案例分析,除了媒体技术演变史的详细讲解,整堂课中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Pavlik教授重点提到的新媒体环境下无人机技术的创新运用。

        Pavlik教授首先展示了两段用他自己的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原来他自己就是个无人机狂热爱好者。目前,无人机应用最广泛的依然是在军事领域。随着无人机技术运用得更加广泛,在新媒体平台及网络平台上,无人机也逐渐开始大展身手。

        无人机成最热媒体技术新主角

        Pavlik教授介绍,目前世界上的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Getty Images、NBC环球媒体集团等在内的多家新闻机构,于2015年1月组成联盟,合作开展一项测试,通过小型无人机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采集新闻视频、图片等素材,测试无人机安全性能。无人机之所以受到这些传统媒体巨头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其搜集新闻素材具有安全、高效、及时等特点,既可避免记者在前往某些危险地区采访时受到人身伤害,也可派无人机前往偏远地区传回视频和图片,并且相较于租用直升机,报道成本更加低廉。

        Pavlik教授展示了英国BBC的报道团队自2012年就开始着手研发的一款BBC专用的新闻报道小型无人机。该无人机结构非常奇特,有三对旋翼,并可搭载中等重量的录像设备。这款无人机在2015年1月还一度成为“明星”,起因是三名BBC的记者在201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禁区内违规操作无人机,结果为BBC招来一张天价罚?单。

        不久前,第8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年度大热电影《鸟人》斩获四座小金人。而细细分析其技惊四座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获奖导演伊纳里图的御用鬼才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坚持采用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模式。在未来,相信不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新闻报道中,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推广,一镜到底的流畅拍摄将成为可能,视频素材可以更加原汁原味更加震撼人心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无人机技术,必然会为新媒体平台上的技术运用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完美风暴。

        >>耶鲁大学铜像物语

        《留学》菁英小记者

        赵忻悦  北京化工大学  大二

        史通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大三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民国时期旧译“耶劳大书院”,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乃狄格州纽黑文市的私立大学,始建于1701年,初名为“大学学院”(Collegiate School)。耶鲁大学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是著名的常青藤联盟的成员之一。当然,本文的重点肯定不是这些在网上分分钟能搜索到的烂大街的学校简介,我在这里想介绍的,是位于举世闻名的耶鲁大学校园里,不那么举世闻名的两座雕像。

        一百年前就看脸了!革命战士的铜像都是经过海选的

        帅气的校园向导,耶鲁医学院“高富帅”Derrick带我们穿过耶鲁大学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菲尔普斯拱门之后,直走大约5分钟,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就应该可以看见一片巨大的草坪—当然,我们根本没有看见什么草坪,因为纽黑文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的大雪了—草坪左侧一栋红色的矮楼前,就矗立着本文要介绍的第一座雕像—内森·黑尔(Nathan Hale)。

        Derrick介绍说,内森·黑尔出生于康涅狄格州考文垂市一个富有的农场主家庭。他177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康涅狄格州的东哈丹姆县和新伦敦县教书。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内森·黑尔毅然投笔从戎,从军期间屡立奇功,后在打入英军内部的谍报工作中被识破,被英军以间谍罪绞死,英勇就义。他留下了美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遗言之一:“我唯一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总部大楼前也建立了内森·黑尔的雕像,而他的这句经典遗言,也经常被引用来作为情报局的工作指导原则。)黑尔铜像后面的那栋矮楼,就是他在耶鲁大学就读时住过的寝室。

        经过Derrick这么一介绍,我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铁马冰河、旗帜飞扬的革命年代,依稀间可以看到脸孔如刀削斧劈一般不苟言笑、久经考验的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内森·黑尔在向我招手。结果Derrick兜头一盆凉水泼得我晶晶亮透心凉,这铜像雕的压根儿就不是内森·黑尔本人。

        说来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战士内森·黑尔牺牲于1776年,耶鲁大学在1912年才为他树立的铜像,那年月又没有照相机,所以根本没有人知道内森·黑尔到底长什么样,为了不让为国捐躯的爱国英雄心寒,当时的校方把住在和内森·黑尔同一栋宿舍楼里的1912级男生全部叫出来,从中挑选了一个—用Derrick的原话说—长得最像爱国者的学生,按照他的样貌,铸成人像,才有了今天矗立在耶鲁大学校园里接受世界各地自由主义战士膜拜的内森·黑尔。

        这里插一句,无独有偶,摆在哈佛校园中心地带的约翰·哈佛(John Harvard)铜像,也是如此炮制的。约翰·哈佛是一位生活在17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的牧师,30岁时死于肺结核,临终前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包括320册藏书全数捐给这所初创的学校,学校为表示感谢,遂以他的名字命名。

        然而,这尊铜像是在哈佛去世两百多年后的1883年设立的,当时已经没有人知道约翰·哈佛到底长什么样,于是,著名雕塑家丹尼尔·法兰奇用一位来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哈佛学生作为模特,创造了这座铜像,也算是告慰了这位薄命但善良的牧师的在天之灵。

        耶鲁老校长的脚真那么神?

        Derrick介绍完内森·黑尔的铜像之后,沿右侧小径前行数十米,就带我们来到了另一座铜像面前。这就是著名的Theodore Dwight Woolsey雕像。Theodore Dwight Woolsey曾于1846年至1871年担任耶鲁校长。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之间的恩怨情仇。两所大学之间经常会进行气氛热烈而友好的体育比赛,其中一样就是划船,老校长任职之初,耶鲁大学兵败如山倒,但是后来只要老校长一出现在赛场里,教练就会把脚放在水里,告诉队员们校长来了,耶鲁大学队员们大为振奋,跟打了鸡血一样赢得比赛。此后,据说只要是老校长观战,耶鲁就能赢,老校长不观战,耶鲁就输。所以耶鲁学子普遍认为他是能带来好运的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老校长离职之后的1879年,中国留学生钟文耀(第二批留美幼童,北洋时期曾任沪宁铁路随办兼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加入美国耶鲁大学赛艇队担任舵手,并连续两年带领耶鲁对阵哈佛取得胜利,为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errick接着介绍说,但凡是有志报考耶鲁的美国学生,到耶鲁游览的时候摸摸老校长的鞋子,就能被录取。我问真有这么灵吗,Derrick说当年他还是个小正太的时候,他的奶奶开车带他来耶鲁玩儿,回去路上突然问他,你摸没摸老校长的鞋?Derrick说没摸,奶奶一脚刹车一个完美的一百八十度漂移掉头开回耶鲁,让Derrick摸完鞋子再回去。多年以后,果然夙愿成真。

        Derrick拿手一指,老校长的鞋尖果然被人摸的金光锃亮,所谓进什么庙拜什么佛,不摸白不摸,没有办法拿到耶鲁的offer求个平安也是好的。于是大家纷纷上前摸着鞋尖合影留念。摸完后Derrick又说耶鲁学生经常在铜像上撒尿,正在大家即将石化之际,Derrick补充道最近天这么冷,应该不会有人撒尿,再说刚下过雪,就算尿了也都冲干净了。

        耶鲁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典雅静谧,两座铜像不过是管中窥豹,冰山一角。有志于报考耶鲁的学子,不妨亲游,摸摸鞋尖求保佑,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