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5年03月05日 星期四

    全球最“任性”的大学究竟在打什么牌

    —专访美国密涅瓦大学创始人Ben Nelson

    记者_赵冰燃 编辑_王楠 摄影_王子昂 《 留学 》( 2015年03月05日)

        当一所大学没有校园的围墙,没有固定的校址,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它还能算是一所大学吗?

        当美国顶尖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已大同小异,不走寻常路的密涅瓦大学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当入学标准不再以SAT为参考,当学校不再有围墙和固定校址,当学习成为在世界各大城市的体验和游历,密涅瓦在世界的瞩目下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蓝图。但是,如此“先锋”的教育模式能否培养出他们理想中的人才?它是否真的代表了传统大学未来革新的方向?无论是对于密涅瓦还是旁观者,答案只能在时间的检验中浮出水面。

        复古的精英“游学”模式

        整个世界都是校园

        2013年,一群头顶光环的美国教育家聚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密涅瓦计划(The Minerva Project)。这些人的名号依次为前哈佛校长、前沃顿商学院院长、前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斯坦福教育学院终身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前哈佛社会学院院长。

        密涅瓦颠覆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固有印象。它打破了校园的地域界限,吸收了网络教育的优势,同时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英游学模式又相当复古。

        没有校园,没有多少专职教师,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任性奢侈的教育实验。

        在教育界旁观者及对密涅瓦感兴趣的同学看来,密涅瓦的“任性”之处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申请形式上:申请与录取阶段,完全抛弃美国高校申请中的硬性指标—SAT成绩和文书写作,密涅瓦以自己制作的一套考察逻辑与思维的测试题为准,要求申请者在视频面试中能够当场写出达标的文章。相比较可以做较长准备期的考试和写作而言,密涅瓦的考核确实对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灵活且更高的要?求。

        密涅瓦更引人侧目的一点,还有立志于将整个世界变为自己的校园。密涅瓦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每个学期都会去世界上一所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包括美国旧金山、印度孟买、巴西里约热内卢、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悉尼、英国伦敦和南非开普敦等地。密涅瓦希望学生融入当地的文化,并充分利用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社会特点进行实践性的活动,在行走和体验中学习,成为社会型人才。

        用高科技改变课堂

        将钱直接花在学生身上

        “密涅瓦的小班教学模式不足为奇”,创始人暨首席执政官本·纳尔森(Ben Nelson)自信地告诉《留学》。他认为真正让创始人引以为豪的是高科技设备在密涅瓦课堂上的高效运用,高科技改变了密涅瓦的教学效率与课堂体验,让密涅瓦的学生能更好地与同学组成高效课堂小组,且用视频当场记录,学生可回放视频总结回顾知识点,老师及其他不发言的同学可同时为正在发言的同学打分,现场出结果。与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打瞌睡不同的是,每一堂课,面对镜头,学生们必须高度精力集中。在高科技与教育的结合上,密涅瓦领先了时代平均水平一小步。

        尽管教学很“奢侈”,但密涅瓦的学费可谓低廉。密涅瓦对首批创始届学生学费全免,并承诺未来学生的学费只是美国传统大学的四分之一,加上其余生活开销,整体费用还不到美国传统大学的一半。

        本·纳尔森(Ben Nelson)这样解释学校的收支平衡:“密涅瓦的钱都直接花在学生身上,不像美国很多常春藤名校,将大量资金投入在与本科生关系甚少的硬件科研设备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密涅瓦的钱是够花的。密涅瓦对于资源的态度是“流动性”的,学生对于设施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合作关系等一些灵活的方式获得,学校不必非要永久地拥有这些资?源。

        学生是否会成为“小白鼠”?

        密涅瓦大学从创办之初,就成为了美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短时间内知名度迅速飙升。但对于出国选校非常谨慎的中国学生来说,密涅瓦似乎更像一个实验品,由于首批学生还未完成计划中在七所城市的全部学习,实践的路还有一定的未知因素。他们轻易不敢拿出四年的时光去做“小白鼠”。就读于密涅瓦的中国女孩李一格告诉《留学》,她完全不认为自己是实验品,她认为能亲身处于这样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学习环境之中很享?受。

        李一格毕业于北京四中,她能选择密涅瓦,与高中时期在四中道元实验班经历的自由“放养式”教育不无关系。正是由于不满足于已有的中美高等教育模式,她才希望选择一种充满未来感的教育,去挖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性。李一格从认识密涅瓦到完成第一步申请,只花了20分钟,完完全全地“跟着感觉走”。她在争得父母的同意后,就开始和密涅瓦结缘了。

        如今,李一格在旧金山学习期间,看到了她所希望探讨的“教育背后的教育”。她说,密涅瓦的办学模式将会不断地给她带来新鲜的挑战,这正是她所期望的—不在一所传统名校中安安稳稳地念完四年。

        教学生129种思维方式

        走入全辩论式课堂

        对于习惯了接受被动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密涅瓦的课堂运作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创始人本·纳尔森(Ben Nelson)表示,密涅瓦最大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领导者、创新者、广泛的思考者”,他们会在第一年成系统地教授学生129种思维方式,这是创办密涅瓦的教育精英们多年来积累的成果,也是学生在以后三年里学习的基?础。

        除了要颠覆思维,学生还要面对几乎全辩论式的课堂,本·纳尔森(Ben Nelson)骄傲地称,在密涅瓦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完全积极投入的,学习强度可想而知。密涅瓦没有任何一堂课是纯粹的讲座式教学,辩论是学生间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生们很享受这样的挑战,以学生为核心的讨论虽然有时会走弯路,同学们却能从弯路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与其他同学的思想产生碰撞。当然,这种碰撞得益于密涅瓦的高度国际化。密涅瓦虽是美国大学,但对于美国本土学生没有任何保护政策,因此就目前的招生比例来看,它的国际化程度高于常春藤名校,也让如李一格一样的中国学生在密涅瓦见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人”,亲身体会到不同国家人和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能有如此大的差异。

        欢迎全世界大学来“抄袭”

        密涅瓦采取的是高端、小众的先锋模式,而本·纳尔森(Ben Nelson)也非常自信地认为,未来的五到十年间,时间会证明“密涅瓦模式”才是更好的模式,会吸引传统的办学模式向其靠拢。他非常欢迎其他学校“抄袭”密涅瓦模式,“因为这样恰好能证明我们是成功的,密涅瓦就成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领头羊。”

        但是,所有人都适合到“密涅瓦模式”中学习吗?

        密涅瓦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和西方传统精英名校的教育方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看重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只不过密涅瓦真正带领学生跨出了学校的围墙,打通了课堂和生活的界限。这一举动,给密涅瓦的学生带来了无穷多的去感受真实世界的可能?性。

        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只有密涅瓦或“密涅瓦模式”才能带给学生,对于积极主动融入异国文化和生活的学生来说,同样可以有密涅瓦效?果。

        本·纳尔森(Ben Nelson)认为,密涅瓦偏开放、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有些学生更适合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教育本来就该是多元化的。他并不能断言密涅瓦代表了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

        密涅瓦虽已完成建立“教育乌托邦”的第一步,但要一直走下去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运作密涅瓦恐怕要比运作一所普通大学难度更大,师资、城市、当地资源等,都是即将面临的问题。为此,密涅瓦也在向海外机构积极寻求合作关系。

        2014年底,密涅瓦获得了来自中国好未来集团的投资,同时双方建立起合作关系。本·纳尔森(Ben Nelson)告诉《留学》,这种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双方互相认可理念的基础上,他直言希望中国高校的改革能从密涅瓦模式中借鉴到可用之处。

        注入了中国资本的密涅瓦,是否会加入“中国元素”?密涅瓦模式是否能够成为主流?本·纳尔森(Ben Nelson)并不着急给出答案。他说,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密涅瓦需要时间来看到学生的成长与变化,需要时间来获得社会的反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