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故事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上国内顶级商学院:圈子、圈子、还是圈子

    记者_王众 覃巧云 实习记者_徐可 张婉若 编辑_王众 摄影_董德 《 留学 》( 2014年08月20日)

        导语:行业大佬可以在商学院通过混圈子探寻商业发展模式和自己行业之外的可能性。而小规模创业公司老板或大公司内职位相对较低的部门主管选择中欧,则是为了寻找潜在的投资商、合作伙伴,甚至是跳槽的机会。

        无论是为了升职、转行还是创业,读MBA最大的吸引力绝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混圈子,且是多重圈子。每个桃李满天下的教授本身就是一个圆心;学生和教授可以构成一个教学相长的圈子;同桌的你和隔壁的他构成了同学圈,毕竟“一起同过窗”是最稳固的情谊之一;商学院数不清的高端活动,又提供了一个“抱大腿”的精英圈;毕业以后,大家又成了校友圈。

        用充分的钱、权打造优质的学术圈

        不仅学生讲究圈子,老师也讲究圈子,不夸张地说,长江商学院(以下简称长江)的成功仰赖于打造了一个对教授们极具吸引力的研究圈子。

        长江最得意的成绩之一就是“教授治校”,长江商学院助理主任朱慧轶与招生部高级经理冯月圻都表示,这是吸引诸多名校商学院教授愿意回国执教的重要原因。长江现在有40多位常驻教授,其中83%曾任职于国外顶尖商学院,甚至拿到了终生教职。“这个比例在中国是最高的,”冯月圻非常自豪。

        能吸引如此多教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利。长江有雄心引入顶尖教授,同时他们也非常务实,对自己和教授都有非常现实的定位。朱慧轶跟《留学》记者分析:“我们的教授大都以华人为主,他们希望用西方的方法论研究一些中国的问题。在中国研究中国经济的地域便利,是他们在西方无论多顶级的学院中都无法得到的。”

        尽管现在中国问题成了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但国外的研究环境还是很有局限。首先是接触不到第一手资源;其次是思维方式不同,欧美学者有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与欧美的经济发展有关,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有差别。

        吸引这些教授的还有EMBA课程和CEO项目中的各界大佬们,当这两帮人同时走进长江时,招聘和招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大佬们希望通过和顶尖的学术头脑交流,让自己多年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此推动自己和企业的提升。教授们既然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就离不开中国企业的支持,能与大佬们深入交流,是双赢;能深入探访一个个在外界看来神秘、高大的企业,更是求之不得的优势。

        这种良好的互动让长江有了自己的案例中心。这里用于教学的案例不是美国货,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原创,包括互联网金融业的代表性企业、阿里巴巴、还有唯品会,都是长江的校友企业。他们都为长江的案例中心贡献了非常宝贵的素材,同时也成了长江教授做学术研究的强大后盾。冯月圻介绍,长江商学院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同行中排名全球第六。

        与他们优势互补、资源匹配的EMBA、CEO项目班筛选严格,要求至少是副总以上级别,基本都是四五十岁、极具管理经验的一批人。不过冯月圻提到:“这个班对职位要求严格,与年龄没有太大关系,现在有不少创二代、富二代也看中了这些资源。”

        读MBA不要趁早

        但MBA班的学生,被要求一定要有丰富的经验。长江商学院MBA班的学生平均工作年限为5.3年,大部分的学生都工作过5~10年。

        “我们比较重视年龄,太年轻、没有经验的学生上课不够有感觉。但是真是到了三十八九岁,也许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了,也不是特别适合。他们的经验太丰富,容易思维固化,可能转型欲望没有那么强,接受力就不够强。” 

        这批求升职、求转型的人从长江出来后都能得偿所愿吗?根据长江商学院的就业调查报告:30%会走向金融行业,10%左右去了咨询行业,5%~10%的毕业生会选择创业,而且创业的人数还在增加。

        至于毕业后的起点,还是得现实点,毕了业就能当上总经理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毕业生的起点集中在:金融行业的主管,咨询行业的资深顾问或进入企业的战略部门。飞跃最成功的记录是毕业了就做总裁助理。“假以时日,这些人经过奋斗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层,他们构成了我们现在的校友圈。”

        好好学习是混圈子的法宝

        对MBA学生来说,长江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和优势是资源打通—所有的班都是同一批教授上课,不会把教授们分门别类地分开,这就意味着教授成了各班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学。

        比如大佬们会和教授讨论商业议题,或者干脆拿出自己的公司或项目供教授做研究;那么MBA的学生就能优先成为研究团队中的一员。同样,教授自己拿到的项目也会邀请MBA的学生一起完成。比如研究互联网的课题里就有腾讯的项目。这些项目是现在进行时,研究本身就是在为企业做战略咨询。

        很多时候,这些活生生的项目背后主导人就是同届EMBA班或者CEO班的某个老总,或者毕业不久的某位校友。表现出色了,就不难得到他们的赏识,这个“他们”,可能成为MBA学生毕业后的老板、创业时的投资人或是几年之后的合作者。

        课程创新是MBA发展的小皮鞭

        红极一时的案例教学,不过是学生们坐在教室里讨论教授撰写的商业案例。在商学院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课程创新成了每家商学院的必修课。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招牌菜,“整合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这堂必修课要求每6个同学组成一组,在一个导师组的指导下,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特定的企业实践项目。这期间,教授会带领学生一起对某个企业进行调研与诊断,全面分析企业的竞争态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转型企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战略、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解决方案,或者为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商业计划。

        对于企业和学生,这是双赢的契机,学生能尽早参与商业管理实践,企业也能与光华管理学院在学生就业、案例开发、咨询服务等方面开拓合作机会。

        光华MBA今年3月底新推出的另一发力点是行业模块课程周,为学生介绍一些热门新兴行业的前沿动态,让学生在常规学习之外,进一步开拓思路与眼界。课程周试行阶段,互联网经济、新金融、医疗健康、文化四大备受关注的产业就被列入其中。

        学生在五天的时间里获得了与百度、阿里、腾讯的高管、乐视网副总裁、尚高资本中国区副总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分享了关于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见解,针对具体案例和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为今年刚上马的项目,行业模块课程要成为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的课程周主要以相关嘉宾的经验分享为主。学生在五天里接触了大量宏观的、个人化的信息,确实达到了拓展知识广度的目的;但短时间内的信息交流是否能保证深度,密集的讲座式教学能被学生消化多少、多大程度上转变为切实的实践,都未可知。

        该项目若真正意在培养兼具知识宽度和行业深度的管理人才,那么未来与整合实践项目的互相渗透与配合也许才是长远之道。

        够牛你就能刷脸

        中欧商学院是商学院里的老大哥了,这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共同创办的商学院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进入《金融时报》世界排名前十的商学院。

        中欧校友、某科技公司创始人张先生告诉《留学》,对于社会名人类申请者,成绩并不是主要的衡量因素。虽然MBA项目要求GMAT分数,但参加中欧的笔试同样有用,学校甚至开设辅导班帮助申请者更好地应对考试。

        笔试是为了刷掉20%的申请者,起决定作用的是面试。比起只在某一领域有建树的精英,中欧更想招收能为其他行业分享普遍管理、经营理念的大佬。

        中欧主打的MBA项目是全英文授课,其余项目多以中文为主,中文班和英文班的学生在背景和培养目标上相差甚远。英文班的学生多是外企高管和外籍人士,目的也更加偏向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中文班的人员构成则更加丰富,以国企高层和民企创始人为主,也有官员、作家、电视主持人等等。

        在中文课堂上,身边发生的事经常成为案例,无论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是和教授的交流都极有针对性。比如说,一次教授拿中石油管理低效为例子讲课,学生中来自该企业的员工马上反驳,并提出专业的意见。这样的例子在中欧的课堂上数不胜数。

        阶层不同,目的就不同。中欧有部分学生是小规模创业公司老板或大公司内职位相对较低的部门主管,他们选择中欧则是为了寻找潜在的投资商、合作伙伴,甚至是跳槽的机会。

        对于真正的行业大佬来说,他们在商学院可以通过混圈子探寻商业发展模式和自己行业之外的可能性。张先生最初在软件领域发展,在其公司业务做到行业顶尖水平时来到中欧商学院给自己充电,在此认识了不少大佬,半只脚踏进了咨询圈;现在,他为软件公司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正式成为了咨询人。

        无论哪个商学院,教授、校友圈都是最大的优势;换言之,这里不是读圣贤书的地方,越是懂得整合资源、越能够如鱼得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