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视线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用巴黎恋人打开“中国死结”

    撰文_曹尔寅 编辑_王楠 《 留学 》( 2014年06月05日)

          在法国摄影界,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和亨利·卡笛尔·布列松都是摄像报道的先驱。与喜欢云游四海的布列松不同,杜瓦诺一生只以巴黎为创作中心。关于其作品,杜瓦诺说他的摄影完全是主观性的,展示的是他心目中的巴黎。

          从30年代开始,杜瓦诺带着他的35毫米莱卡相机,不知疲倦地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人们从不躲避他的镜头,甚至甘愿充当模特。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亲和力,杜瓦诺镜头下的人物真实、自然,他捕捉的幽默瞬间经常让观者忍俊不禁。

          1950年,受美国《生活》杂志的邀请,杜瓦诺开始拍摄以巴黎恋人为主题的系列照片。在一家咖啡馆里,他被一对正在热吻的恋人所打动,于是一幅世界上最著名的接吻照片《巴黎市政厅前的吻》便由此诞生了。

          并不为人所知的是,杜瓦诺与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也有过一段“姻缘”。1934年,22岁的杜瓦诺被雷诺(Renault S.A.)聘为工业摄影师,在巨大的工厂中,杜瓦诺无时无刻不在捕捉着经典,食堂里吃饭的工人们,满身油污的装配工,聚精会神钻研模型的设计师都是他镜头里的常客。

          杜瓦诺的作品或许是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最好注脚。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一窥雷诺汽车的黄金年代,同时也折射出法国当时工业机械化程度之高。法国从拿破仑时代就一直引领着欧洲工业的发展,其精英教育体制培养出众多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获得者。虽然今天法国的工业地位较昔日有所下降,但依旧位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中国人爱将“浪漫”(romantique)一词和法国联系在一起,对法国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文学或奢侈品牌上。法国人对此则不以为然,法国《解放报》在分析原因时称:“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仍停留在一个传统文化大国的框架内,并没有意识到法国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国。”中国人谈到工业多半想到德国,其实法国的工业并不逊于德国,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的汽车制造、高速铁路、核电技术、“空客”…… 

          如今,法国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教育推广,这也为法国形象的转型埋下了伏笔。正如《解放报》前驻华记者皮埃尔·阿斯基所说:“法国绝对有一个‘中国死结’没有打开。”而为了打开这个结,高傲的法国人也开始放下姿态,开始向中国推销自己。这次,他们把杜瓦诺搬到了北京。“杜瓦诺眼中的雷诺”摄影展所选地址依然透着法式文艺逻辑—他们在百年古刹智珠寺展出70多幅关于雷诺汽车的摄影作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