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特写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香港人真正的样子

    特约撰稿人_陈文华 发自香港 编辑_曹尔寅 摄影_董德 《 留学 》( 2014年05月05日)

        或许他们私下里对大陆人有自己的看法,但从未因为我的内地人身份而排斥过我,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大家那种同甘共苦的感觉。

        近日,一则 “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的新闻再度引起了两地网民的热议,甚或叫骂。批评内地游客素质低的人有之,指责香港人歧视内地人的亦有之,那么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2012年来港读硕,2013年在港找到一份工作,不管是读书的时候,还是在港工作期间,算是接触过一些香港的人和事,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港人并不排斥普通话

        出门问路是常有的事。以前也曾听到朋友讲起过一些所谓的“小秘诀”,即大陆人在香港,宁可用蹩脚的英文也不要讲普通话,否则会被港人“另眼相待”。也许是我运气好,从来没遇到这种问路歧视。  

        我问路从来都用普通话,而被我问到的港人,大多都努力地用他们有些蹩脚的港式普通话来回答我,即便问到他们不知道的地方,也会立刻用手机地图帮我查找。有些“过分热情”的港人,甚至会带我走到我要去的地方,然后才放心地离开。也许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热心肠宠坏了我,我去什么地方,往往就是抬脚就走,不担心迷路,因为总有人可以问路。

        至于shopping,店家更不会排斥说普通话的,谁会与人民币过不去呢?而且他们自己的普通话说得虽不够地道,倒也让你听得明白。偶尔在香港打的,和“爷爷辈”的司机们聊上几句普通话,顺嘴说一句话,“您讲的不错”之类的,就更会让他们感到“受若”了。

        我现时在香港的身份是一名特刊记者,工作需要,接触最频繁的是香港各个行业龙头企业的老总和社团乡会领袖,采写人物专访。这些人往往拥有绝大部分富裕阶层香港人的特质,或精明干练或温文儒雅,专注于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习惯于香港各种透明的制度和完善而严谨的法制程序。

        他们大都具备相当的人生经验和个人修养,对他人(无论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都有一种因修养而具备的相当程度的尊重。我因为尚未学会说粤语,所以采访都用普通话进行,他们也都很努力配合,在此过程中从未感觉到因为语言或内地身份的原因而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不被尊重。反而在言语交往都能不时感受到他们对我这个孤身在港的“港漂一族”的好奇和关切,以及自始至终的平等和尊重的感觉。

        那些事只是新闻里的

        我的同事中多数属于香港的专业人士或白领阶层。我于去年6月入职,结束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第一次投入职场。从去年三月份第一次面试,到六月份正式签约再到入职已将近一年的时间,我感受最多的是公司的人性化和同事们的亲切,有时甚至远远超出了常规预期的热情。

        记得初入职时脱离学校搬去新家,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新认识不到两天的同事知道我的情况后,有的送吹风机、储物袋,有的送被单床罩,还有各种零七零八的小饰物、小配件如名片夹、零钱包等,真让我有些“受宠若惊”。

        其实像我们单位的同事,同采访对象相比,在香港应该属于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每天中午我们都会凑在一起去附近的某家便宜又可口的小餐馆吃饭,有时间也会去附近的街市逛一下,买几颗新鲜的水果、蔬菜,晚上回去自己开火,可以节省好多钱。我们会仔细计算着每个月的花销,坚持到月中发工资的那天,周末一起去周边的郊野公园爬山,轻松一下。像中环、铜锣湾名品店里几万元一个的包包、手链基本不会成为我们的话题,我们更关心的是哪家小店的午餐便宜又可口、哪家街市的蔬菜新鲜漂亮以及网络上最新流传的某个明星的八卦新闻或其他有趣的新闻报道。时不时就会爆发的中港矛盾偶尔也会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题,大家都畅所欲言、讲完便算,并不会发展到争执的局面,在我们看来,那些事好像就在新闻里,与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还很遥远,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也曾去餐馆兼职打钟点工,做侍应生,断断续续做了三个月,认识了一班兼职的同事。他们平均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基本工资加上每月分红,月收入和我不相上下。但他们的工作确实累,每天基本一站就要十个小时,并且要不断地走来走去:点单落单、收拾碗筷、消毒清洗、卫生打扫都是每天的基本作业,一天下来,整个人非常累。他们对我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对我糟糕的粤语啼笑皆非,经常走过来教我一两句。或许他们私下里对大陆人有自己的看法,但从未因为我的内地人身份而排斥过我,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大家那种同甘共苦的感觉,当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大家一起坐在凳子上翘起脚休息的感觉,非常难忘。

        还有一类香港人,是曾经让我内心隐隐作痛的一群人,读书的时候,曾经因为拍摄一部纪录片而结识一位香港的“街头艺人”,香港有很多街头艺人,会在傍晚时分在香港的繁华地段即兴演出,唱歌、舞蹈、杂技、乐器、书法表演等无所不有,如果演出精湛,便会得到围观路人的喝彩和金额不等的“支持”。而我认识的这个“街头艺人”却是并无其他任何收入。他已经五十多岁,只靠路人的“赞助”维持生计,租住政府的公屋过活。我们去拍摄他的那段时间,他经常一天得不到一元钱,没有钱吃饭。曾经跟他去到他所居住的公屋,那个小区里,摄像头里捕捉到更多的是残疾人、老人等,或许这个群体,正是需要更多人去关注的,真正的香港弱势群?体。

        别有用心的“中港矛盾”

        说了那么多“我接触到的港人港事”,是希望大家意识到一点,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只有一种样子,即个别新闻事件中展现的“香港人”。因为即使住在同一座城市,也会有性情、思想、追求和生存状态完全迥异的不同的人存在,所以希望不要随便给香港人定性、贴标签。

        对于某些香港媒体一直采取针对内地人、针对大陆的报道模式,当事件发生时,不是用一种理性、务实、公正的立场去进行报道解读,反而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制造并放大争端、兜售噱头、哗众取宠,不仅不能缓解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完全偏离了新闻从业者的从业准则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中港关系中出现的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内地游客数量较大、部分游客素质较低招致港人厌恶、担心内地旅客自驾游导致香港交通堵塞、香港高校扩招内地生抢占本地生名额、内地孕妇来港产子以及奶粉问题等,都可能产生一些盲目的、非理性的看法和意见,处理不好,也会导致矛盾的激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