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专栏·职业规划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3月20日 星期四

    我为什么离开华尔街——除了幸福,什么都有

    文_林杰 《 留学 》( 2014年03月20日)

        “林老师,去国外上大学专业如何选择?”

        “林老师,我想让我家孩子将来在美国当医生,是否可行?”

        家长们在咨询我关于海外留学问题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大学专业的选择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这类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考虑,我无法给出一个简短的答案。但我希望通过分享我自己的经历,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启发。

        16岁,我在华尔街实习

        开讲之前,我先请所有读者试答一个问题: 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放学后,大概会参加哪些课外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培训、义工志愿者,还是补习班?也许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放学后除了吃饭就是继续学习了。数年前,我到美国读高中,成了一名小留学生,那时我的课外活动是去华尔街实习。

        “华尔街”这个招牌总能让人产生诸多联想:金钱、地位、成功。那是一个能够迅速促进年轻人荷尔蒙过度分泌的名词。以华尔街为主题的电影也不少,比如竞逐2014年奥斯卡的“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读者肯定好奇,为何一位高中生竟会有在华尔街实习的机会?这要归功于我所就读的纽约经济和金融高中(The Hig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该校左临世贸大厦,右伴美国股票交易证券所,去看华尔街的那头铜牛,也就是徒步5分钟的事儿。

        相比北京的清华附中、上海的复旦附中或者美国的安多福中学这些名副其实的优等中学而言,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无名却有实的“华尔街预备学校”。学校课程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与金融密切贴合。比如个人理财课程,使我在16岁时就开设了个人支票账户,学会如何使用支票;在会计课上,要学习分析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课堂之外,学生有许多金融类俱乐部可以参加,比如虚拟投资俱乐部,活动中除了货币是虚拟的,其使用的数据都是真实的,我从那时学会了看股市。

        最重磅的当然是在课后安排优秀的学生到华尔街的公司里实习,跟随专业人士亲身体验他们的工作。我有幸在两家公司实习:国际基金管理机构(International Funds Administration)和隶属于花旗集团的所罗门美邦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当时我担任证券投资经理的一名助理。实习经历对我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它让我看明白了一些事:在华尔街,人们除了整天跟文件、计算机以及数字分析打交道外,人与人之间深入交流的机会甚少。这样的环境里,只有压力,没有激情,就连带我实习的老板对自己工作也未表现出我所期待的兴奋和激情。那时我就告诉自己,华尔街不是我想要的。

        华尔街不过是座围城

        不过,少年时代经历华尔街和大学毕业后去华尔街实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十几岁尚处于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中,这个时段我们相对单纯,还没有被世俗那些功名利禄的包袱所压迫,所以不管经历什么,包括华尔街实习,我们是在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大学毕业或拿到MBA后去华尔街实习,其实已是在为全职工作而预热了,对进入华尔街之后的遐想是无限的。《围城》中的一句名言:“生活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试想,一位年薪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美金的华尔街精英,让他放弃这样的工作,跟随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就如同割了他的肉。但与此同时,不放弃却也很痛苦,因为很多人并不真正喜欢他们的工作,完全是被高薪绑架了而已。

        如果你读过《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就知道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人不应该为钱去工作。比如说一位耶鲁大学毕业,在华尔街拥有高薪工作的人才,如果对自己的行业一点热情都没有,他只能算是表面上成功的人士,实质上是个并不幸福的人。这样的人,如今并不少见。

        那么有读者会不客气地追问: 我们连感受华尔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谈选择?首先我必须承认在年少时能接触到华尔街固然是一笔财富,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倾听自己的心声。两个人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用“心”与否,得到的结果会有天壤之别。而学会听“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成三部曲:第一,你是否愿意去听?第二,你是否有能力去听?第三,你听到后是否敢于面对?

        “听心”帮我找到人生路

        高中毕业时,我已决定不再攻读金融,但在选择工程专业时仍然延续了原先学金融的想法—有保障的前途。工程专业毕业后,如果直接去当工程师,收入会比有硕士学位的老师还要丰厚,而且社会地位有可能更高;如果接着再上个法学院或者商学院,那“前途”更是阔达。但在进入康奈尔大学工程学院之后,我很快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高人辈出的群体中,我不过是平凡的一位。

        在工程学院的四年里,我既拿过A+的成绩,也取得过C-的成绩。虽然我对成绩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也没有很大的欲望去争名次,但是有一件事使我越来越不安:我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工程。从上课讨论到课后写实验报告,我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外界—为的是完成任务,为的是毕业了可以找份稳定的工作,为的是不让父母失望。随着我对工程专业了解得越深,我越清楚自己成不了优秀的工程师,因为我缺乏热情。

        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真实的兴趣其实是语言。于是我开始学日语,大学期间去了日本留学。除了喜欢学习语言,我也喜欢教语言。因此我在大学期间做义工,教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学中文。当我听到自己的心声说“我对语言和教学的兴趣大大超过工程”,我害怕了。我担心语言和教学如何能养活自己,我的经济实力是否可以让父母享受退休生活?毕竟工程师的路径是有保障的:从工程到管理或者律师这条路是久经验证的阳光大道,风险可控,回报可观。

        从听到自己的心声到最后决定去追随,需要勇气。放弃稳定,追求不确定,这不仅仅需要父母的支持,更需要自己的坚持。教育这条路是坎坷的。当年不少同学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世界500强,而我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座三线城市,办起了英语培训班,这也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当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完全凭着感觉走,现在想起来不免后怕。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一股子初生牛犊的愣劲,我迅速成为了大家追捧的老师,招收到了当地最好的学生。这一次教育创业,帮助我确定了自己的下一步该向何处去:我是真心喜欢教育,而且教育也可以养活我自己,但是我需要更大的空间去成长。结束了8个月的办学经历后,我毅然决定重返校园,攻读英语教学的硕士学位。

        人生就是在试错中经历

        回味从华尔街到学工程,从学工程转而教育创业,再到后来去美国高中任教……我庆幸自己的坚持不是因为冲动,而是基于一种持久的热爱。大学四年和创业8个月,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去思考,去畏惧,去克服惧怕,最终从爱恋教育到与教育结伴。回头看,我的坚持映衬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既感性亦不失理性。

        每个人的生长轨迹都是唯一、无法复制的。从现实来看,要求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热爱,跟随自己的“心声”去做选择,其实是一种奢望。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排除自己不喜欢的,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自己讨厌的事上。说到底,成长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年龄越小,越有时间从头再来去试错;财力越大,越可摆脱生计的束缚去试错。生命本来就是一场经历,出生时一无所有,离开时归于原点,因此经历就是财富。

        (欲与本文作者面对面交流孩子的未来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请参见第7页《留学》家长会招募。)

        《留学》巡视

        The Hig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经济与金融高中,是一所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公立高中,创建于1993年。学校的特色是偏重商科,涉及商业、金融的特色课程包括:经济学、企业创业、商业概论、会计学、全球商务与高级金融等等;学校还提供多种选修课和大学先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此外,学校与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等大型金融机构建立了商业实习关系。

        林 杰

        少年时赴美读高中,获康奈尔大学工程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招生办,担任康奈尔大学校友面试招生官;回国前,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录取、英语教学以及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著有《我在美国当老师》一书。现任Ivy Labs Education学术总监,专注美国留学和国际学校的办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