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精品荟萃绘就时代华章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举办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28日 07版)

      飞天圆梦、大国工匠、民俗风情、山川美景;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雕塑、艺术设计……丰富的主题、多样的门类、琳琅满目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当代美术创作的新风貌、新发展。9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时代主题,浓墨重彩抒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描绘百姓的幸福生活,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成果。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五年一届,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最高展览平台,在引领美术创作方向、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美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美术家切磋技艺的重要平台。据了解,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共设13个分展区,展出4814件作品,在这些作品之中优中选优,再评选出686件进京作品,此次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对于我们美术工作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展览中,展现出自己五年来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画家李前如此说。

      王海滨的中国画《精益求精》刻画了头戴安全帽的工人认真维修器械的场景,贾巍的水彩·粉画《大国崛起·飞天》用精细笔触描绘了我国的宇航服、航空设备,张辉的版画《追梦人》展示了科研工作者的群像……这些作品体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在构图与形式语言上都有所更新与拓展,艺术家们不断探索表现手法,努力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方向迈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国家重大建设到百姓烟火生活,从绿水青山到城乡新貌……在今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美术创作者不仅视野宽阔、手法多样,而且深入生活、精微体察,塑造了各行各业劳动者、建设者、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例如,在参展作品《暖》中,画家李传真试图以真诚、温情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却动人的农民工中秋团圆的故事。他们携家带口进城务工,积极融入城市,对城市生活充满了认同感和归属感。画家在画面布局、塑造方法、色彩设置等方面也进行了多层面的全新尝试。

      除了用丹青笔墨表现人民生活之外,广大美术工作者还坚持从“大美术”的理念出发,用艺术方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充分发挥设计艺术、工艺美术、科技艺术改变生活、美化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北京社区微花园——居民参与式生活美学环境营造》《长白山国家森林步道景观规划》《石窝剧场》等设计项目中,美术工作者走进社区、田野,将艺术应用于城乡规划、乡村美育、生态建设之中。如何更好地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这些展览作品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出了答案。

      广袤无垠的大地,向着天空簇拥疯长的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农民。一幅高2.4米、宽2.4米的中国画《金色土地》,笔墨洒脱恣意,色彩明丽张扬,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画家沈晓明将青春蓬勃的精神融于笔端,画出了朝气,也画出了创新的力量。

      传统艺术推陈出新,数字技术也将美术创作的边界不断拓宽。陈抱阳的《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打造了沉浸式的数字空间,叙述从远古到未来的河流畅想;费俊的《情绪剧场》以参与者的情绪数据为驱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出人机互动的交互影像装置。

      音画交融、沉浸互动、可观可读,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作品把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动画作品把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融于一体,许多科技感很强的作品同时彰显出了浓郁的传统韵味、中国美学风范。

      “当代美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融合创新来展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我们要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为新的起点,秉持锐气,继续探索,推动中国美术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