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追求和传播真善美

    ——《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评介

    作者:孙慧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1日 15版)

      【新著评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天津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哲学的目光——我的思想人生》作为孙正聿先生以叙述自己思想历程的方式阐述其理论探索的自传性学术著作,展现了一位执着坚定的思想者“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

    追求崇高:抑制不住的真诚渴望

      孙正聿用“崇高”一词来概括人类所寻求的真善美,并以辩证思维对追求真善美以探求“崇高的位置”的全部人类哲学史进行了反思,提炼概括了现代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并在对现代哲学困境的追问和破解中提出了自己对哲学的存在方式的独到见解。现代哲学的共同特征,在于以人的历史活动为中介而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构成了“本体中介化”的哲学革命。但是,高度重视“语言”这一中介的现代西方哲学囿于语言的“表述”和“表达”两种职能却使哲学陷入了要么“科学化”要么“文学化”的困境。

      孙正聿提出,“‘表征’,是哲学的存在方式”,“作为求索真善美即追寻崇高的哲学,它既不是像科学那样‘表述’经验事实及其规律,也不是像艺术那样‘表达’人的情感和意愿,而是以‘表征’的方式构成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孙正聿关于哲学的“表征”的存在方式的观点,破解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困境,延续并丰盈了哲学的生命力,为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以主体性、原创性研究解决人类性、时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真正践行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使命担当。

    澄澈思想:乐于“爱智求真敢问真”

      自20世纪80年代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以来,如何澄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开辟的哲学道路的真实意义和深刻内涵,理论地塑造和引导21世纪新的时代精神,成为孙正聿倾尽心力的“事业”。

      孙正聿围绕“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尤其是“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资本论》究竟是何关系”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重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内涵,提出了马克思的实践不是一种“实体”或“关系”范畴,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将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开辟的哲学道路的理解推进到了解释原则的维度。

      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索中,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毕生研究’的‘伟大成果’《资本论》究竟是何关系”这一问题,他打破了将《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割裂开来的传统研究壁垒,进而打通了将马克思主义割裂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学科壁垒,真正使以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灵魂的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及其意义得到澄澈。

    前提批判: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孙正聿在书中指出:“哲学意义的‘反思’,并不是对思想内容的反思,而是对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的反思,也就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他以“前提批判”的思想“融通”了古今中外哲学,使哲学成为一种永远在行进中的活动,而不是某种完成了的哲学理论,切中了哲学能够发挥“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作用之根本所在。

      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塑造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正如他在书中指出的:“思想的前提批判,是哲学的专业,但不是哲学的专利。”“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之辨,探寻你、我、他的人与社会之辨,反省知、情、意的人与自我之辨,追寻真、善、美的人与生活之辨,凝结为恩格斯所说的‘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运用理论思维“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仅是真正的哲学的历史任务,而且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

    转识成智:把“学说”“学术”变为“学养”

      让哲学不仅作为一种“学说”“学术”,而且成为以学术培养品质、以真理指导行为,从而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养”,是孙正聿传播真善美的夙愿。他在书中指出,“任何一种哲学学理,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学养’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人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追问哲学到反思宗教,孙正聿将哲学的“学说”和“学术”,变成了现代人可理解、可习得的具有时代内涵的哲学“修养”;以“有理”“讲理”的方式回答了人们关切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了把知识变成力量、用理论铸魂育人。孙正聿曾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并用个人荣誉奖金为青年教师设立了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基金,激励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科研、专心教学、铸魂育人、服务社会,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楷模。

    其道一也:“大气”“正气”“勇气”之境界

      以“大气”“正气”“勇气”达到“洒脱通达的境界”,实现为人和为学的“其道一也”,是孙正聿追求和传播真善美的学问之道。在《哲学的目光》中,孙正聿对“为学与为人,其道一也”这句名言的理解是,“为人之道和为学之道,都是达到一种‘洒脱通达的境界’,因此‘其道一也’”,并将这一境界具体阐释为“大气”“正气”和“勇气”。所谓“大气”,就是“立乎其大者”;所谓“正气”,就是“真诚地求索”;所谓“勇气”,就是“异常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诚如孙正聿所言,“学者是人格化的学术”,学问熔铸着学者的人格魅力。

      孙正聿在其选择的“学者的生活方式”中,以“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撞击思维、以“平常心而异常思,美其道而慎其行”真切求索、以“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真实积累、以“人格上相互尊重,学问上相互欣赏”相互砥砺,而达到了为人和为学的“大气”“正气”和“勇气”之境界,真正做到了“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孙正聿的为人与为学之道,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人生榜样和智慧财富。

      (作者:孙慧,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