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吉林有花香,也有书香。5月17日到19日,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吉林长春举行,国内6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携40余万种出版物参展。这也是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首次联合举办大型图书交易博览会。
截至19日10时,博览会线上线下逛展390万人次;总销售码洋达2.15亿元,馆配交易会采选码洋1.75亿元。吉林省文化产业招商大会共达成合作项目45个,总投资64.9亿元,引入省外资金57.9亿元。
是一个城市的展会,更是多方联动的盛会
5月17日,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设有主题出版、吉韵书香、数智动漫体验等12个特色展区,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
在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社展区,VR体验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小学生陈希泊一放下VR眼镜,就开心地和妈妈分享:“这里面有祖国的大好河山,长白山、桂林山水、壶口瀑布都有!”陈希泊的妈妈赵女士捧着刚选购的图书说:“地方大,书多,VR体验、盖章打卡等活动都有,逛展的舒适感和体验度都不错。”
参与度是本届书博会的一个“关键词”。作为分会场,吉林省吉林市新华书店举办的特价图书优惠展销活动和“小小图书管理员”青少年社会实践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大小书迷。
“我们还走进吉林市部分学校、广场、公园,举办了多场惠民图书展。”吉林市新华书店总经理崔桂萍说,“借着书博会,我们变‘坐家等读者’为‘主动迎读者’,扩大了影响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广泛的参与度来源于线上线下、多方多地的联动。本届书博会不仅在吉林省内12个市县新华书店设分会场,还开设了16个线上分会场,同步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
本届书博会也是打破地域限制的探索性突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认为:“首届东北书博会的举办不仅会提升东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也会为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是图书博览会,更是学术交流会
“作为一名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教师,我对这些作家非常崇敬。”书博会开幕当日,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师亓雪莹一吃过午饭,就带着学生赶往长春南湖宾馆。
作为本届书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植根生活,书写时代”名家文学论坛于开幕式当日14时在这里“开谈”,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陈彦、李洱、东西、祝勇齐聚论坛。
亓雪莹用“学术盛宴”来形容这场论坛:“每位作家讲得都特别好。他们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宝贵经验,还有作家的家国情怀和深切责任,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2021级研究生卓舒婕同样十分激动:“前辈们的分享让我再次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届书博会不仅有注重读者参与的文学论坛,也有探究出版界学理的专业论坛:在数字出版论坛中,出版界人士针对互联网时代如何激发人们的阅读热情进行深入探讨;出版发行业研学实践论坛吸引了来自山东、安徽、内蒙古等多个省区出版发行从业人员参会,共话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之策;在吉林省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上,11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主题各抒己见……
在为期3天的书博会中,主会场和线下线上分会场共设计举办新书发布、专业论坛、文学论坛等各类活动100余场,让整场书博会提档升级。
是出版界的展览,更是吉林振兴的展台
“哥哥,你写的是什么字?”在本届书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长春师范大学“满语文”项目团队成员关晟龙穿着旗装,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书写满文,小朋友好奇地问。
关晟龙说:“博览会期间,总会有群众询问满语文相关知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展区现场负责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集中展有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长白山满族剪纸、通化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等15个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设有小舞台、研学体验区、互动体验区,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研学体验、互动体验展示吉林非遗风貌。
5月17日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伴随着古典名曲《春之声圆舞曲》热情洋溢的旋律,长影乐团携手多位艺术名家带来的“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之夜”交响音乐会拉开序幕。
现场,音乐与书籍邂逅,旋律与电影重逢,一曲曲动听的旋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与艺术交融的视听盛宴。带朋友从浙江回乡探亲的吉林人姚女士说:“图书展再加上交响音乐会,让朋友们也点赞吉林的发展!我们计划逛完书展,就去长影看看。”
室外舞台同样异彩纷呈。东北二人转、蒙古族马头琴、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等引来掌声不断,孙悟空模仿者“雪饼猴”王铁柱的精彩表演更是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让人不禁想起近年来持续出圈的吉林文旅坐标:查干湖冬捕、延边美食、长春市动植物公园“逐梦西游记 夜游动物园”主题活动……
本届书博会闭幕当日,恰逢中国旅游日,吉林省多个景区推出免门票优惠政策。而吉林文旅元素在书博会上的闪亮登场,更是会展业和旅游业互加互融的生动实践。
首届,是起点,更是发力点。举办过多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东北亚博览会、农博会的吉林,必将把图书交易博览会升级为又一文化符号,升级为吉林振兴的又一展台,以书为媒,带动更多行业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任爽 本报见习记者 许天舒 本报通讯员 芦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