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思】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北京将抓好长城保护传承利用,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开展长城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等工作,将长城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古老长城焕发出时代新貌。
保护第一 传承优先
近年来,北京市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持续更新理念、完善模式、创新方法,汇聚起保护长城和传承文化的坚实力量。
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全力打造中华文化标识,北京市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2000年至2023年,组织各方力量实施长城保护工程120余项,长城保护管理状况显著提升。以考古成果指导长城保护工程实施,数字化跟踪记录,多学科联合攻坚,全面揭示长城历史信息。
以箭扣长城为试点,通过数字化跟踪和信息采集,完善修缮工程资料收集整理,并引入考古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长城考古工作,推动从一般性抢险加固向研究性修缮保护的转变。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持长城历史原貌,防止过度修缮。依托箭扣长城保护修缮工程,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挂牌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
在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中,采取多专业协同全过程数字化跟踪,完成数字化动态档案记录及标准整理、考古发掘、全段工程勘察与设计等任务。首次在国内开展数字化长城碑刻微痕提取,对长城田野碑刻实施微痕提取数字化识别,高水平精确还原长城文物文字史料。以无人机采集数据为基础,训练AI自动识别长城现状残损情况,探索用科技手段保护长城。
充分彰显国家文化标识深远影响
北京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资源禀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全方位深层次阐释长城文化遗产多元价值和独特魅力。
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推出学术论坛、展览展示、文创大赛、实景演出、体育活动、民宿旅游等系列活动,倡导公众参与,形成传播热潮。出版“长城踞北”“长城就在屋檐下”等丛书,制作“长城考古”“长城巡礼”“长城保护员”等主题短视频,在国内首次播出以长城抢险工程为主线的纪录片《长城抢险》。打造国内首部反映长城考古工作的科普动画短视频《你不知道的长城考古故事》。同时,依托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主场活动,组织境外记者到八达岭、居庸关、司马台等长城点段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用长城文化IP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充分展现长城文化精神,不断扩大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力、影响力。
努力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和文旅部门联手培育“长城人家”高品质民宿品牌,开展“长城人家”乡村民宿遴选工作,引导乡村民宿深入挖掘长城沿线的农耕文化和乡风乡俗,提升服务品质和地域特色。
在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前提下,创新提出“长城文化+”概念,选取长城周边一批高品质、高知名度的景区和资源富集的村落、乡镇,着力打造“长城文化+民俗”“长城文化+生态”“长城文化+时尚”等系列文旅融合片区。
特别是延庆区石峡村,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打造“石光长城”精品民宿。村里有机整合长城文化、乡土文化、农旅产业、自然生态等资源,通过特色农产品、非遗产品、旅游商品、研学教育等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举办长城摄影大赛,搭建文化长廊、长城故事墙,开展石峡关谷环长城越野赛、“将军守关”演艺活动等,并成立长城文化宣讲队,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以长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未来,北京将以协调保护为基础、以价值挖掘为牵引、以融合发展为驱动、以公众参与为支撑,持续深入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整合长城和其周边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抓好关堡及沿线古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建设一批长城主题游径,向公众生动解读长城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加快实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带动长城沿线中小博物馆、村史馆建设发展,展示长城历史变迁、沿线区域文化脉络。加强同学校的合作,让长城故事走入小学生的课外课堂,让长城保护融入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让长城精神进入大学生的思政体系。
锚定“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的目标,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北京答卷”正渐次清晰。
(作者:陈名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