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王昌林: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的认识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7日 04版)

      【专家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特别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立足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回答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是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

    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

      从广义上理解,新质生产力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技术革命性突破、主导产业变革带来的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第二个层面是技术革新等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第三个层面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提高效率。

      我们也能从不同要素与角度分析、认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上。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大量投入。而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者的素质、技术进步、数据等投入驱动,这是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质变”性质的生产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二是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三是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高科技主要表现在其产品和服务业知识技术密集,具体表现为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占比较高;高效能主要表现为其投入产出效率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颠覆性影响;高质量是指其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既要推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也要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需要进行理论总结。又如,为什么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实现换道超车,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何能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具体问题也需要借由理论进行解答阐释。

      我国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当前,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未来能源、商业航天等一批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发展呈现深度交叉、融合创新、群体突破的发展态势,科技变革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我们的生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形势,必须大力推动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加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是重塑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新优势的重要机遇。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优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动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大力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经济发展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具体来看,一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前沿技术研发和颠覆性创新能力,并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独角兽企业和链主型大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要通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要通过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等方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四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加强原始性、颠覆性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等。

      五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首先,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其次,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此外,还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六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打造标志性产业,培育良好发展环境,让新质生产力“长起来”“强起来”。

      此外,还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传统与新兴、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光明网记者李澍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