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强国战略引领新文科建设 培根固土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王群伟 欧阳林寒 苏 州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5日 12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1980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南京航空学院原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的管理工程教研室。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工业工程、会计学、金融学等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设有能源与环境经济、灰色系统等14个研究所。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建设要求,贯彻精准育人理念,涵养红色基因、蓝色梦想,积极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

    建设系列高层次精品教学资源

      学院聚焦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抓资源建设。特别是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双碳”战略等时代需求强化专业改革,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专业,新建“碳金融与碳市场”“智能会计”等本科微专业,开办“能源金融理论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应用”暑期学校。此外,学院打造由国家教学名师领衔的“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领衔的“工业与系统工程”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以及国家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开设《新时代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灰色系统与复杂装备研制管理》等大师领航课程,《智能制造与运营》《航空制造与IE应用》等企业家实践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1门次;按照统一规划、校企联合、持续迭代的思路,精心打造了13部国家规划教材、5部工信部规划教材和13部江苏省重点教材。

    构建实战化情景化实践创新体系

      学院积极推动科教、产教融合,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牵引,建设一体化实践创新平台。整合产业、教学、科研资源,建立可持续能源系统、先进制造与智能决策等具有鲜明交叉特性的“主题创新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发布科创项目。创新“军演式”项目实习模式,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真题难题,跨专业组队,多团队竞赛。推出“海外实习计划”,提供沉浸式、竞争性、国际化实训环境,走出了一条“教、科、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道路。近年来,经管学子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得奖项40余项,在能源经济、工业工程等学科领域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近百项,涌现出团中央代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一批全国典型。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学科平台

      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和根本保证,学院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系统性工程,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入选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72人次,2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跨学科领域榜单,1人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4人入选斯坦福大学遴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建成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智库、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等一批平台,形成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等一批创新团队。近10年,学院教师累计承担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150余项,以绝对贡献支撑南航“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生态学”进入ESI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能源科学研究团队在能源与环境效率分析等方向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灰色系统理论研究团队创办并运营了2本高水平外文期刊,为推动本土原创学说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智能决策研究团队持续推出围绕运筹学和数据科学的国际期刊主编论坛,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交流研讨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学科交叉为抓手,着力从交叉课程体系、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活动、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构建动态迭代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积极探索并实践新型复合型经管人才培养路径,为建成为一所根植于中国土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经管学院持续奋斗。

      (作者:王群伟 欧阳林寒 苏 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