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多方合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作者:罗仲尤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06版)

      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是促进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劳动要素。源源不断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总体数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适应性不强等短板,迫切需要有效疏通卡点堵点,深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增强适应性,统筹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布局

      近年来,我国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必须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与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具有一定依附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教材建设、评价管理等相当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简缩版”,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多数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快速升格”而来,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尚未真正形成。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关键是要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实现产业需求和教育供给的高度契合。伴随着生产要素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也是动态的,必须主动进行深层次改革。作为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适配度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需进一步明晰其功能定位,加强省级层面对职业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的统筹。综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度转型,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结构体系,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引领性,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辐射带动功能

      从实现科技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来看,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尚未跳出职业院校的视角去系统谋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大学辐射带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未能彰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了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格局,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特定产业的结合度更高,职业行动能力、系统知识以及数字技能更加重要,迫切需要发挥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功能。应鼓励一流高校以“特设岗位”方式聘任企业优秀工程师、行业技术精英担任产业行业相关课程和专业的导师,推进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社会技能需求高度契合。

    注重系统性,推进职普融通和贯通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长周期、递进式的实践训练,应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统筹推进横向层面的职普融通和纵向层面的贯通培养。当前职普融通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相互独立、培养目标相互割裂、课程设置相互脱节等问题,导致“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动”难以真正实现。职普融通的突破口是找到技能养成、知识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实现通识类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技术实践类课程及工程运用类课程的有机组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深入认识职普融通在推进深度转型中的重要意义,强化与职业院校的协同互动,切实做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组织实习实训。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根据产业需求和高技能人才发展需求,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把专业或课程建立在产业链和任务链上,实现职业能力标准向专业教学标准渗透融合,岗位需求与课程设置互融互通。创新管理评价机制,引导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技术本科评价标准。在纵向贯通培养方面,我国职教高考改革尚处于探索之中,迫切需要以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与实践性为导向,基于“职业素质和行动能力”进行科学化的顶层设计,持续扩大进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升学比例。积极探索“职教考研”试点,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改革,扩大工程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招生规模,优先在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位硕士”贯通培养,形成针对不同专业特性及行业产业特性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搭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通联动的“立交桥”。

    激发主体性,提升产教融合多方参与的内驱力

      从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来看,我国产教融合制度规范性文件已形成规模体系,但仍存在个别制约产教融合的深层次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匹配度不够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仍存在一些脱节现象,人才培养未能完全紧扣产业市场需求变化,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发展有待深化,导致产教融合的理念尚未深入扎根。与此同时,当前不少区域龙头企业的研发速度及对高新技术的认知已进入新的阶段,高校在不少技术领域已落后于企业,以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空间进一步压缩,校企合作呈现“学校热、企业冷”境况,难以形成联动效应。尤其对研发能力较弱的职业类院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普遍偏低。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充分激发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企业的牵引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一批覆盖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二是支持行业、区域龙头企业直接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落实和细化激励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三是支持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观层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中介作用,强化与学校之间的直接合作,形成共建共赢的发展格局。

      (作者:罗仲尤,系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