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1996年获批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7年设置国家理科基地生物科学招生方向,2021年获批教育部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多年来,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培养高质量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在学科建设、育人体系、质量保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构建“三优三全三融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科学拔尖人才。
以“三优”筑牢拔尖人才培养根基
优势学科、优秀导师和优良学风是高质量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学院积极建设优势学科,建强导师团队、营造良好学风,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坚持优势学科引领 作为以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理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拥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其中生物学、生态学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生物科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生物学专业连续4期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学院先后支撑植物学和动物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生态学、临床医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此外,学院拥有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课题近100项,总经费近1.5亿元。在濒危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动态、微生态制剂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吸引了一批优质研究生生源投身生物学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坚持优秀导师引路 学院建立由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优秀导师团队,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生涯规划、科研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同时,通过考核、奖励等举措,激励导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坚持优良学风引导 学院坚持以优良学风引导拔尖人才自主成长,设置拔尖学生科研训练基金、实施生物科学类专业滚动式分流、引导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
以“三全”赋能创新能力提升
学院建立“知识体系全覆盖、实践训练全方位、科研训练全过程”的培养体系,培养生物学专业素养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
知识体系全覆盖 学院引导学生构建经典生物学知识体系,开设肿瘤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前沿课程,组织全体学生修习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经典课程,确保学生拓宽学科视野,了解生物科学前沿,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目前,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双一流”高校优质的研究生生源之一。
实践训练全方位 学院注重全方位实验实践和科学思维训练,独立开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学等9门专业基础实验课,从宏观到微观分层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理论和技能。其中实验课程尤为强调“探究性学习”,实验内容重点突出高阶性和创新性。
科研训练全过程 学院开设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论、科研实践与训练等课程,以科研方法训练为主线、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构建“兴趣、引导、入门、强化、形成”五阶段全过程科研训练体系,将科研训练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以“三融合”提升课堂育人成效
培养人才,教学是关键。学院坚持高质量培养生物学拔尖人才,大力推进“学科与人才培养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将研究性思维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把科研项目转化为创新训练教学实践项目,将科研创新训练融入学生的能力培养。
学科与人才培养融合 学院实施“二级学科和实验中心支持计划”、中学生生物学“邦杰拔尖计划”“学生科研训练支持计划”,在优势学科建设中给予经费倾斜,支持购置仪器设备,资助实验教学改革,优化研究条件,提升生物学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在科研创新训练中融入能力培养,引导低年级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了解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学科竞赛。通过项目训练,增强学生交流沟通、文献阅读等能力。高年级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后,通过参与科研实践,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养成良好科研习惯,建立科研目标追求。
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 学院围绕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和价值教育目标,提炼政治素养、家国情怀、专业使命、职业操守等专业核心价值要求,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五育”并举,将课堂育人与“双创”育人、实验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等有机结合,提高课堂育人联动效应。
近年来,学院坚持“三优三全三融合”生物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育通才”为特色的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在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带动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取得明显进步,实现了学科建设、一流创新成果培育和一流人才培养协同式发展,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上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生科答卷”。
(作者:许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