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7日 星期二

    与黑叶猴比邻而居

    讲述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驻站护林员 肖治金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7日 05版)

      【一线讲述】 

      常有人问我,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做“邻居”,是种怎样的体验?翻过层峦高山,跨越幽深峡谷,答案就藏在我们保护区的悬崖峭壁间。地处乌江上游、武陵山腹地深处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良好,是全国野生黑叶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每年,都有不少游客远道而来,想要一睹黑叶猴的真容。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番“人猴相争”的情景。那时,村民们向山要地,毁林开荒。生活范围缩小、食物短缺的黑叶猴,只能下山掠食农作物。为保护庄稼,村民见猴就赶。时间久了,黑叶猴见人就跑。

      转机,始于1987年沿河麻阳河黑叶猴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那年,我主动申请成为一名保护区的护林员。在与猴群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黑叶猴其实可“挑食”嘞。相比“盗食”庄稼,它们更喜欢吃植物嫩芽、嫩叶和果实。要想化解人猴之间的“邻里矛盾”,还得先从解决黑叶猴生活范围和食物来源问题入手。

      2003年,保护区升格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通过坚决制止、整治毁林开荒行为,还地于林,并会同当地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补偿老百姓因黑叶猴损害农作物遭受的损失,让村民和黑叶猴“冰释前嫌”。

      多年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得黑叶猴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配合野外监测研究需要,我也练就了一身“独门绝技”——只要哨声一响,黑叶猴就会沿着茂密灌木攀缘而来,聚集到我身前取食。

      为了取得这些“邻居”的信任,我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从啃食生玉米、红薯、野果,到与猴群“同吃同住”在山里,一直坚持了20多年,才逐渐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

      如今再进山巡林,我原先总是装得满满当当的挎包,已经派不上用场。

      2019年,阶段性科研任务完成后,保护区结束了野外人工投食。重新和黑叶猴群拉开“距离”,我的心里并不失落。因为,让它们回归自然、回归野性,是我们爱猴人共同的心愿和目标。

      去年冬天,保护区又新植了100多亩食物林。等到春暖花开,不用再为食物发愁的黑叶猴家族,或许又将迎来“新丁”。保护区新来的年轻人们,也开始用上了无人机、红外相机等手段开展监测和保护,接力守护起这片“黑色精灵”栖息的绿水青山。

      你瞧,人与猴比邻而居和谐共处的情景,正成为武陵山深处一道美丽风景!

      (本报记者吕慎、陈冠合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