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

    漫谈中国文化里的龙

    作者:乔忠延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9日 13版)

        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县城,人们在等待舞炮龙。新华社发

        金龙献珠 兴安作

        在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村民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村龙舟胜会上划龙舟。新华社发

      腾飞可上万里云天,兴云布雨,形若雷电;蛰伏可下浩渺沧海,隐匿藏行,水波不兴。此乃何等神物?龙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无所不能,被视为权威、尊贵和祥瑞的象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内涵丰富的龙文化。2024年生肖为龙,龙年来了,龙腾虎跃,龙行天下,带来了昂扬奋进的龙马精神和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

    龙的传人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这首《龙的传人》我听过无数次了,每次听到还是血脉偾张。中国是龙的国度,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心,中国魂!

      龙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中国人眼中神圣的存在。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道,炎帝“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少典是伏羲和女娲的儿子,女登是少典的妃子。女登去华阳这地方游玩,忽见天空飘来一团祥云,近前看竟是一条神龙。神龙伴随女登前行游乐,女登居然怀孕生下个名叫榆罔的孩子。这榆罔可不是凡俗孩童,生下来三天会说话,五天能行走,七天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喜欢上了辨识植物。这便是后来因尝百草而家喻户晓的神农氏炎帝。既然神农氏炎帝是母亲与神龙化生的,那他当然是第一位龙的传人。

      自此,凡有作为的中华民族早期头领,几乎都与龙有着扯不断的密切关系。与炎帝结盟、统领天下的黄帝也是如此。《易·系辞下》《史记·五帝本纪》均引证史料记载,黄帝“龙颜有圣德”,“令应龙攻蚩尤”取得大胜。终老辞别人世时,“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积累,神话传说在岁月演进中不断丰满完整。随着炎帝、黄帝成为远去的时光,帝尧光前裕后将部族带进了国家的门槛。如此有作为的杰出人物,当然不会被排除在龙族之外。

      传说,帝尧的母亲庆都十分喜欢游玩。有一天野游时,忽然刮起一阵旋风,一条通体透红的“赤龙”随风起舞,飞临眼前。附近的人大惊失色,仓皇逃窜。唯有庆都从容不迫,含笑观看。那条赤龙温情脉脉,贴近庆都,与她共舞。过了一会儿,赤龙悠然飞走,庆都发现身边的草地上有一张画着人像的图,那人八彩眉,长头发。图画一侧还写着“赤受天运”几个字。庆都捡拾起这张画,带回家里。不多时,她怀孕了,14个月后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庆都拿出图画比对,发现儿子的相貌和图上那人一模一样。

      这个传说不是无源之水,《春秋合诚图》中的记载,讲述了帝尧奇幻的出身:

      尧母庆都,有名于世,盖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常在三河之东南。天大雷电,有血流润大石之中,生庆都。长大形象大帝,常有黄云覆盖之,蔑食不饥。年二十寄伊长孺家,无夫,出观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赤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彩,须鬓长七尺二寸,兑上丰下,足履翼宿。署曰:“赤帝起,成天宝。”即庆都之翼之野,奄然阴风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而乳尧。既乳,视尧如图表。及尧有知,庆都以图予尧。

      文中的记载与民间的传说如出一辙,到底是有人阅读并传扬开了典籍中的故事,还是作者从民间获得了写作素材,自然无法考证分辨。能够从中感悟的是,从炎帝到黄帝,再到帝尧,都与龙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炎黄子孙,尧舜后裔,由此而为龙的传人。

    何以为龙

      在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唯有龙并非实有,而是虚构的,堪称多种动物的组合体。龙由哪些动物组成?资料显示为:牛头、鹿角、马鬃、蛇躯、鱼尾、鹰爪。我们村的父老乡亲概括得更为精炼顺口:“牛头马面蛇身子,鸡爪鱼鳞虾尾巴。”父老的说法与资料虽有差异,但主体完全一致,都认为是蛇。为什么要把蛇设置为龙的主体?在古人眼里,蛇是非常奇妙的动物。一般动物行走都靠腿和脚,蛇无腿也无脚,移动得却很快,快起来能把追击它的人远远甩开,就像会飞一般。人把神奇多变、腾云驾雾的愿望寄托在蛇身上,因而以蛇为主体拓展想象,便有了龙这无所不能的神奇灵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巴像在摆动,考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遨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

      探究考古发现的造龙史,发现黄土高原上的晋南没有缺席,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掘出距今4300年前后的龙盘。在280万平方米的城址中,有4座大型墓先后发掘出形体大同小异的龙盘。龙盘上的龙,盘曲如蛇,鳞纹似鳄,比蛇多耳,口衔犹如嘉禾的枝穗,明显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考古界认为,陶寺龙是中国龙的原始雏形,如今的龙的形象就是缘此龙演变完善而成的。陶寺遗址墓葬众多,考古队发掘了其中的1309座,出土龙盘的仅有4座大型墓。这些大型墓,体量颇大,随葬品丰富,进而推断,墓主人应该是当时的“头领”或者“大王”。龙盘应是早期礼制的体现。

      艺术家将陶寺龙与如今流行的龙的形象相对照,发现“画蛇添足即为龙”。陶寺龙主体是蛇,却不是单一的蛇,已经把鳄鱼的鳞状斑纹添加在身上。对陶寺龙的进一步丰满,添足,添角,添须,添尾……就合成了如今的龙。

      龙身上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从原始雏形的陶寺龙,到中华龙,凝结着中华儿女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景。

    信仰与图腾

      龙的形成年深日久,龙文化同样年深日久,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成为精神魂魄。

      在中国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以皇帝为代表的天子,被视为真龙天子的化身。龙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在皇家的徽章、服饰和建筑上。在紫禁城中,大量的龙被用于建筑的装饰上,以凸显皇室的统治地位和信仰,瓦当上的滴水彩画、裙板、檐、金柱、墙壁、皮炉罩等地方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

      龙的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龙被视为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农耕文明时代,民众要过好日子需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被中华儿女寄寓了呼风唤雨、普降甘霖的本领。龙如何能知民心、顺民意,及时降雨?若遇天旱,民间会祈求降雨。祈求需要场所,这便兴建了龙王庙。神州大地疆域辽阔,几乎处处可见龙王庙。北方少雨多旱,龙王庙自然司空见惯。可是南方并不缺雨,龙王庙也遍布城乡,尤其是江河湖泊之滨,更是如星光点缀。这又是为何?原因在于,在民间信仰中,龙不仅能顺民心及时降雨,消除旱灾,还能知民意平息风浪,消除水患。若是下雨,不至于过多,不至于暴雨成灾;若是出海行船,可以确保风平浪静,平平安安。诚如有龙王庙的楹联所写:

      合长江大河而注之海,

      能兴云致雨是谓之神。

      风调雨顺国安泰,

      海晏河清世和平。

      处处需要龙保佑,人人渴望龙呵护,似乎怕龙日理万机忙不过,民间传说干脆来个龙生九子,让他们继父志、解民忧。明人李东阳著有《怀麓堂集》,详细记录了九个龙子的爱好和职能:嘲风,喜好冒险,能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虎视眈眈守卫在屋宇大殿的檐角;螭吻,生来就爱吞吐,又爱东张西望,坐镇屋脊两头,时刻都能高瞻远瞩,驱逐鬼怪;狴犴,面相如虎,有决断诉讼的优长,镇守监狱,也镇守平民住宅。镇守监狱的坐落在门楣上,镇守住宅的镶嵌在门关上。平民的住宅、祭祀的庙堂、皇家的宫殿,都有龙子昼夜守护。

      其余六位龙子更是如影随形的民众护身神:蒲牢,最爱吼叫,难以闭嘴,安放在钟表上报时;囚牛,喜欢音乐,雕刻于胡琴头上赏听;狻猊,形如雄狮,经常蹲坐,成为佛祖胯下的坐骑;霸下,也叫赑屃,长相似龟,力大如牛,充当背负石碑的大力士;负屃,性情温和,举止文雅,盘绕在石碑的头顶;睚眦,样貌像是长着角的豺狼,怒目圆睁,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好打斗,刻画在刀柄剑鞘上仗义行侠。

    汉语中的龙

      龙,神通广大,可以庇佑世人温饱、平安,当然是吉祥如意的化身。“龙”于是深刻地嵌入汉语字词,且不说姓名中有“龙”的人比比皆是,“龙”也频频出现中国地名中。烟台有龙口市、湘西有龙山县、惠州有龙门县、延边有龙井市、赣州有龙南市、齐齐哈尔有龙江县,等等,数不胜数。市下辖的区中有龙山区、龙安区、龙华区、龙文区、龙岗区、龙泉驿区,等等,同样数不胜数。村庄名带龙字的就更多,仅郑州就有:龙王村、龙头村、龙岗村、龙泉村、卧龙村、五龙村、九龙村、南龙村、龙潭村、龙湖村、龙凤村、黄龙岗村、龙王庙村、龙头沟村、龙尾沟村、五龙口村……

      龙与凤凰、麒麟、玄武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祥瑞四灵。“人中龙凤”用以指人群中的佼佼者,人中豪杰。孔子拜谒老子,归来对门生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植根在中国父母心中的期盼。许多美好远景,多带着“龙”“凤”。龙凤呈祥,龙是瑞兽,凤是灵禽,同时出现非常难得,象征着吉祥美好的祝福。

      汉语中还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虎踞龙盘,像虎一样蹲着,如龙一样盘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龙行虎步,形容行走姿态像龙那样威武,像猛虎那样矫健;生龙活虎,举止如同龙和虎一般活泼灵敏,生机勃勃;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热闹非凡;笔走龙蛇,行文潇洒,草书如画;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

      成语关联着寓言典故。

      叶公好龙——春秋时期,楚国叶地有个县令,人称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里外墙壁画着龙,梁柱门窗雕着龙,衣服冠带绣着龙。天龙闻知分外感动,特意光顾门庭看望叶公。岂料叶公见到龙,竟吓得大惊失色,浑身发抖。“叶公好龙”这则寓言何等犀利,借助龙把言行不一的假面具撕得粉碎。

      画龙点睛——梁朝有位声名远扬的画家张僧繇,按照梁武帝的要求在寺庙墙上画了四条金龙。众人远看交口称赞,近观却大惑不解,为何每条龙都没有眼睛?有人指责,张僧繇回答:“若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听者哑然失笑,以为他这是神侃瞎吹。为打消大家的误解,张僧繇只好提笔给龙点画眼睛。哪知刚点完一条,那龙就破壁而起,飞向苍穹。看看张僧繇这绘画技艺高超到何等程度!自此,画龙点睛就成为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极高目标。

      最后重点说说“龙马精神”。将龙和马耦合在一起,那可真是古人心灵深处的强强联合。马奔腾如飞,在农耕文明时代用最快捷的速度,实现了古人一日千里的愿望。将无所不能的龙和闪电般驰骋的马融为一体,形成的“龙马精神”,那真是中华先祖志存高远的心灵影像。《辞海》载有孔颖达转引文句:“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李白在《白马篇》一诗中写道:“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到了李郢笔下则出现了龙马精神一词:“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奇思妙想虚构出一匹白龙马。白龙马本是一条龙,为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他因不堪受辱,冲冠一怒,犯了错误,受罚变作白马,成了唐三藏西行取经的坐骑。在取经团队中,白龙马默默无闻,吃苦耐劳,而且吸取教训,变得最能忍辱负重。遭遇困窘,猪八戒要卖掉它,它坦然处之;遭遇恶战,沙和尚挥起降魔杖一显身手,它仍岿然不动。似乎白龙马已没血气,不会再怒发冲冠。可是,在小说第三十回最危急的关头,唐僧被变为虎精,“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它跳起来道:“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它顿绝缰绳,抖松鞍辔,急纵身,忙显化,变作龙,去救师父。寻常日子脚踏实地,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急人之所急,救人之所危,生机勃勃,奋发向上,这是对龙马精神的形象阐释。

    《易经》中的龙

      哲学是智慧之学,《易经》是中国古老的哲学。龙文化年深日久,自然不会在《易经》中缺席,而且出现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卦中。其中包含了中华先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易经》中与龙相关的六爻,初九爻为“潜龙勿用”。潜龙,是隐身藏在地平面、水平面之下的龙。如同一个人知识、才能还不够丰富,必须继续积蓄能量,充实自身。倘若此时急于求成,不仅做不成大事,还可能适得其反。影响自我声誉是小事,影响未来发展才是大事。因而,只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才会“文章不写一句空”。

      九二爻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潜伏在地平面、水平面下的龙,积蓄到一定的能量开始露头了,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事。千里马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潜藏的“龙”,先要向具有龙德的人学习真本事。

      九三爻和九四爻,虽然没有出现龙字,仍然是对龙行为的解读。九三爻为“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自强不息,奋发作为;惕,小心谨慎,不可大意。朝乾夕惕,真是对人生举止的最适度掌控。大胆作为而不刚愎自用,小心谨慎而不缩手缩脚,刚柔相济,才能“厉无咎”。厉,危难;咎,灾难。厉无咎,有危险而无灾难,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把握呀!这犹如《尧戒》所说:“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只有每天谨慎行事,如履薄冰,一天比一天小心翼翼,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九四爻为“或跃在渊,无咎”。龙,或跃上天空,或潜伏深渊,不能只靠主观臆想,必须根据外在局势的变化确定进退,如此顺势而为,才不至于出差错。

      九五爻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天高任鸟翔,海阔凭鱼跃”,是人生当大任、干大事的阶段,也是人生辉煌耀眼的阶段。借用唐诗《金缕衣》的名句,该是“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过,春风得意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必须瞭望到下一个层面——

      上九爻为“亢龙有悔”,这是警示,一个人即使有丰功伟绩,也不要狂妄自大。“飞龙在天”是人生的高端,事业的巅峰,有作为,有建树,但千万不要忘乎所以。要明白物极必反的规律,要懂得“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背后是深壑。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行至适度,如此未来发展才会有继续攀升的更大空间。

      渗透在《易经》中的龙文化,是人生的大哲学、大智慧。它不是孤立地谈及个人发展、建功立业,而是将个人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认知,去审视。龙,回归精神无形的龙,无时无刻不在为人生导航。

    龙行天下

      神州大地是龙的故乡,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歌曲《大中国》里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呀。”除了这两条天然巨龙,还有一条人造巨龙穿行大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中国人崇拜龙,祭祀龙,画有龙图腾,建有九龙壁,连高耸的华表上也雕刻有腾云驾雾、盘旋升空的飞跃龙。这还不够,每逢节日,欢天喜地的人们都会拿出看家的本领,表达兴奋心情,营造节日氛围——跑竹马、划旱船、耍狮子,而最为吸引眼球的表演当数舞龙灯。

      舞龙灯的风俗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城市乡村,即使偏远的山庄窝铺也不甘人后。年节尚未到,心灵手巧的热心人早就聚拢在一起,备材料,做龙灯。先用竹节环绕出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长的龙身,外边彩绸装饰,里面点燃蜡烛(时下是安装LED灯)。待到夜色笼罩大地,锣鼓声响起,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高举闪光的长龙飞步上场,时而伏地穿行,犹如“见龙在田”;时而高扬龙头,犹如“飞龙在天”。把龙腾云天的风姿展演得淋漓尽致,把降龙伏虎的心愿表现得志冲霄汉。

      在中国南方有赛龙舟的风俗。每逢端午节,风华正茂的后生都会擂起鼓,划开桨,把平常缓缓移动的木船摆弄得如飞箭闪电般向前冲。不对,不是木船,该称龙舟。其实龙舟也是木船,只是在船头装点了龙头,船尾装点了龙尾,木船便化俗为雅,蕴含了众生龙腾虎跃般的雄心壮志。赛龙舟同时表达的是对屈原的礼敬,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激情。

      在浙江金华一带,有一种独特的板凳龙,龙头、龙身,从头到尾,都用板凳装扮组合而成。少的不下八十条板凳,多的可达上百条板凳。板凳与板凳之间用一根木棍相连,起舞时表演者拿起木棍,巨龙便离地而起。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装点着自己喜欢的图案。图案有花草,有树木,还有鸟兽;形式有绘画,有剪纸,有刻花,还有雕塑。真是百花齐放,各自展示不同的技艺。因而,板凳虽多,花灯虽多,各个花灯绝不雷同。大年欢庆时,多个村庄的多条龙集合在一起,各展风姿,各有千秋,酷似多门类艺术的博览会。

      到了夜晚,点燃花灯,长长的板凳龙在田野走过,活似巨龙游走。若是在山间小径行走,远望更像是在高空盘旋,每条龙都在展示恢宏气势。近前来观看,精美的花灯显示精湛技艺。板凳龙外化了刚柔相济的龙文化、龙哲学。这是激情与理智的演示,这是娱乐与教化的艺术。舞龙的人收获了满足,观看的人陶冶了心性。于是,表演者无不亢奋,锣鼓擂得惊天地,巨龙舞得冲九霄。

      擂吧,让锣鼓更响亮!

      舞吧,让巨龙更高昂!

      龙年来了,飞龙在天,龙行天下,擂出、舞出中华儿女的心中宏愿!

      (作者:乔忠延,系山西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