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5日 星期一

    学人论学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5日 11版)

      大豆起源于我国,据李长年的查考,古代中国菽、粟在粮食作物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孟子》);“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管子》);“天子居明堂左个……食菽与鸡”(《礼记》);“君子啜菽饮水”(《荀子》);“民之所食,大抵豆饭霍羹”(《战国策》)。在中国古代,大豆曾经是主食,随着禾谷类作物的发展和大豆加工、利用的发展,特别是汉代豆腐的发明,大豆制品成为副食品。

      大豆是国人主要的植物蛋白营养来源作物,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非常接近于理想蛋白的要求,优于其他作物,只是含硫氨基酸(蛋氨酸与胱氨酸)相对比重略低些,因此,汉代发明的豆腐是中华民族的食品营养中基本的、经久不衰而且为国际推崇的蛋白食品。

      保障我国大豆供给必须立足在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基础上。依据如下:1.我国农村要求发展大豆生产。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多、经济水平低,大豆、豆腐及大豆食品将是农村价廉物美的优质蛋白主要来源。要保障农村的大豆供给,必须发展当地大豆生产。2.我国农业要求发展大豆生产。因为我国目前大豆面积约1.3~1.5亿亩,大豆产业的萎缩将影响大豆产区的产业结构,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实际上大豆由于根瘤固氮作用,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重要作物。而且我国大豆为非转基因作物,目前正值国际市场的抢手机会。3.若进口大豆作为调剂供给的手段,只有在发展我国大豆生产本身的基础上,才可能保证进口大豆的低价、优质水平。

      我国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作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后资源征集和育种工作有所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并确立全国性大豆育种研究计划的是从“六五”开始的四期全国大豆育种攻关项目。多年来,优质育种方面,主要以提高大豆脂肪及蛋白质产量为目标,育成了油脂含量达23%及蛋白质含量达47%的商用品种。抗病虫育种方面,育成了一批抗大豆花叶病毒、孢囊线虫、灰斑病的品种及一批抗上列3病及2虫(豆秆蝇、食叶性害虫)的品系和中间材料。“六五”到“九五”共育成大豆新品种388个。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进展除初步建成上述育种体系外,主要是新疆达每亩397.08公斤、东北达每亩328.2公斤、黄淮海达每亩322.5公斤和南方达每亩252.0公斤的高产育种纪录,以及创造并实现了质核互作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近20年大豆研究的进展是显著的,但与国际大豆发展和我国需要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大豆科学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国家大豆产业发展的高度来处理、解决。

      大豆改良的关键在于新的科学发展并由之产生技术上的革新。由一项科学发现到生产者应用新的技术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抓住了基因组研究便抓住了未来大豆育种技术革新的核心。这不仅可促进利用来源更为广泛的基因资源,而且具有大规模与高速度的特点,从而使大豆育种产生飞跃。

      ——摘编自盖钧镒《发展我国大豆科学技术 立足国内解决供给问题》,原载《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究 21世纪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