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55】陕西:奏响庭院“增收曲”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本报通讯员 巴远君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31日 01版)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55】

      初冬时节,对陕西省旬阳市吕河镇冬青村的农民来说,一树树金黄的狮头柑,就像一树树金子。在这里,不必占用耕地,家家户户靠着房前屋后的狮头柑,每年能有几万元的收入。而与冬青村一江之隔的段家河镇李家庄村,村民向斌在自己院子里摆弄着盆景:“原来弄个盆景是为了自家装饰,现在,靠这个,一年少说能挣个五六万块哩!”

      记者在陕西旬阳采访发现,红红火火的庭院经济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户收益颇丰。

      如何因地制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践中,旬阳把目光投向在当地颇有基础的庭院经济——让这“方寸地”,变成“聚宝盆”。

      妙招之一,是让庭院经济与特色农业联为一体。

      在金寨镇庙子垭村冯纪恩的农家小院里,记者看到,不少游客带着孩子正饶有兴趣地和小动物一起玩耍。这里不仅有土鸡、兔子、鸭子,竟然还有孔雀!

      被人戏称为“农场主”的冯纪恩告诉记者,庭院饲养的这些小动物,给他家带来了很多游客,而有了游客,庭院外的“土特产”就搭上了“顺风车”:“你看,远处山上,有我家种的核桃、柿子、拐枣,客人们来了,谁不带几箱‘土特产’回去?”

      妙招之二,是让庭院经济与农家乐结成一对。

      种花卉、养盆栽、搭建葡萄架、组装菜地篱笆……今年以来,城关镇晏坪村村民朱朝奎家一直很热闹,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变身“园艺师”,主动帮助朱朝奎将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用起来。在晏坪村,像朱朝奎家一样,原本只在院子里堆杂物的农户不在少数。驻村干部把他家作为开展庭院经济的试点精心改造——门前门后栽果树,院子里种些花草、养些小鸡……“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驻村干部这样说。

      在朱朝奎家试点的带动下,不少农户把自己的庭院用了起来,栽果树、种蔬菜,开农家乐,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采摘到新鲜应季的瓜果蔬菜,品尝最地道的农家饭,享受最淳朴的农家乐。

      妙招之三,是让庭院经济与乡村产业挂起钩来。

      在冬青村,年过70的老汉王丁世家里,记者看到,在入户不到20米的小路边,种满了鲜花、果蔬,随意中透着精致。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小院,小花园、小菜园、露天茶室、小池塘错落有致,一应俱全。院子下面,老人借着地势,分区养殖了鸡、鸭、羊、兔子,还做了个小鱼塘!“好些客人看了就不想走,想在我这儿多住几天!不仅有了收入,就是自己住着,也惬意!”王老汉满意地说。

      为了让庭院经济主动融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链条,培育成就一批有特色、小而精、专而特的庭院经济群体,近两年来,当地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庭院经济实施方案》和《庭院经济建设标准》等政策。

      针对庭院经济门槛低、规模小、布局散、可利用资源有限等特点,当地运用政府补贴、结对包抓、分类打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激活庭院经济。

      如今,旬阳市已有4万多户农家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其中8000多家脱贫户与监测对象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李 洁 本报通讯员 巴远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