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讲好渔文化 播种“海洋梦”

    讲述人:浙江省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类故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丁建东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8日 07版)

      【一线讲述】

      汪洋大海,时而风和日丽,时而惊涛骇浪。世世代代的渔人把生活经历和瑰丽想象结合起来,由此诞生了许多和鱼有关的故事。

      浙江的象山是大黄鱼的故乡。大黄鱼为什么这么珍贵?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秦朝时,东海边有位以行医卖药为生的千岁翁,名叫安期生。他为秦始皇治病,秦始皇感觉大有好转,便送他大量金璧,许他回乡。心怀苍生的安期生走到东海边,把金璧悉数倒入海中,金璧转眼间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大小黄鱼。这样,海边的贫苦百姓便可通过捕鱼丰衣足食。

      象山人世代以海为生。我出生在海岛渔村,对渔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为防止这些文化失传,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了近200则故事,不少被收入《象山县水产志》等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感到,我们这一代有责任让下一代了解和传承渔文化。2012年,我从县城回到石浦渔港边的东门渔村,建起了渔文化艺术村,专门从事渔文化传播工作。我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象山县在东门渔村专门划拨土地,建起以渔文化为核心的体验基地。

      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开发了适合中小学生体验的鱼类故事、鱼拓技艺、鱼骨造型、鱼灯制作、贝壳记忆、东海神泥等20多门课程,渔文化艺术村被列入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经过我们的努力,鱼类故事、鱼拓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我们还编著了《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填补了海洋渔文化教学用书的空白。如今,体验基地已经成为海洋文化研学中心,每年接待海内外学者、游客、学生数万人次,“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曾毅、禹爱华、龙军、冯家照、高建进、赵秋丽、冯帆、张国圣、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甘果、宋梅、刘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