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3日 星期日

    把城乡大地作为美育现场

    作者:竺照轩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13日 11版)

        中国美院师生和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在共创作品《帽子上的奇遇》前合影

        小小创作员们与作品互动

        共同创作《万物互联实验室》作品

        美育课程让孩子们用艺术探寻自我

        上虞青瓷社会实践团队给小朋友们讲解青瓷知识

      “妈妈快来看,这个帽子这么多按钮是做什么用的?”“帽子上长长的通道是通向哪里?”……这个夏天,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格外热闹,小朋友拉着爸爸妈妈簇拥在“童话未来夏令营乡村儿童美育装置展”作品前,争相参与体验互动。

      这件备受欢迎的装置作品《帽子上的奇遇》,是由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小学的小朋友们和中国美术学院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们共同完成的。它以未来太空旅行的故事作为切入点,由5顶可移动、可穿戴的悬挂式帽子组成,帽子被设定为实现星际穿越体验的人机接口,每顶帽子依据星际环境特点进行造型设计,人类带上帽子可以进入到不同的星球旅行。这样的科幻创作就像进行一场快乐的魔法游戏,每朵科幻火花的点燃都为孩子的成长积攒了一份神奇的能量。

      本次“童话未来夏令营乡村儿童美育装置展”的作品,由来自江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8所项目校的48名师生们跨越山海在深圳集结。乡村孩子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以美为媒,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展了为期8天7晚的限时装置艺术共创。项目前后历经三个多月的创作筹备期,不仅汇聚了29所乡村学校数千名师生的创作灵感,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开展社会美育新路径的第一次落地探索。

      这个暑假,中国美术学院暑期社会美育实践团队把中国城乡大地作为美育人才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核心现场,奔赴祖国山河,服务社会,深入日常,让社会美育成为真正的“有为之学”。

    让美育需求被看见

      “还得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美术教学既不能太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想让孩子们感兴趣,要下的功夫真不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潘友祥老师看到中国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给孩子们上《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美育课时感慨道。在从江县岜扒小学,学生们的课程几乎由潘老师一肩挑,但在美术课面前,潘友祥犯了难。而今年暑假潘老师脸上笑开了花,中国美术学院的美育“小老师”们带来了传统书画、创意版画、沙画等课程,还结合地域文化侗绣技法开发特色美育课,让侗族小朋友的美育需求也被看到。

      当前,一些乡村中小学仍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美育师资不全、基础美术课没人上的情况时常存在。在距离杭州一个半小时车程的绍兴市上虞区,这里的乡村中小学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从202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以网络直播形式,打破美育资源传播的时空界限,以中国美院美育讲师线上直播授课、乡村学校当地教师线下辅助教学的方式,为上虞的乡村学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美育课程,最大限度将美术课开足开齐。在“双师制”云上共享美育资源的同时,引导孩子们从自我、生活、乡土、文化等方面立足自己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呈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畅想,展现扎根乡土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今年暑假,由中国美术学院冯冬杰老师带队的上虞青瓷社会实践团队以上虞传统非遗技艺越窑青瓷为基础,设计了“青瓷精灵”系列课程,通过沉浸式情景剧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青瓷文化。盖北镇小青瓷社团范老师说:“课程不仅给越窑青瓷社团的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青瓷文化课,更让来自各省各民族的‘石榴籽’们深入地了解上虞,更快地融入上虞、爱上上虞。如今,青瓷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纽带。”

      中国美术学院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通过“在地性”的研究方法,以乡村为中心、乡土资源为基础,打造“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传统”的乡村美育本土课程,为美育浸润乡土、形塑精神风貌、提振文化自信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理想动力。

    让个性声音被听见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相信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之一。将个体置于社会现实之中,在美的教育之下培养完整强健的人格,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让乡村儿童在真实世界中自由地激发创作表达、开展对未来的想象,是美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育·愈”艺术疗愈教育实践小分队赴福建省屏南县前汾溪村,用艺术教育的疗愈维度结合乡野自然的疗愈力量,关注乡村儿童的心理状态,以“识我·识然·识他”为主题,开展乡村儿童艺术疗愈教育的系列实践课程。小分队师生邀请汾溪村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参与课程,用艺术探寻自我,和自然互动共情,以绘画的方式传递自己平时不善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在小朋友今后的人生中非常重要,他们虽然不一定会读美院,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对美有渴望、对爱想表达,在内心有柔软的善意,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社会美育融合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展陈等诸多门类,其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们长大后怎样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让美育惠及全社会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更美好的世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个人境界的提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关涉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如何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美育整体环境、助力乡村整体振兴,中国美术学院赴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社会实践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该项目依托中国美术学院专业教育的学术优势,以学院名师为主导,文化惠润乡村边地教育,开展“慧美”讲堂、“幸福学堂”、少儿学习聚落、“普惠共享”美育学堂、乡村思政课堂等公益内容。用美育方式激发乡村、偏远地区各阶层人士对中华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助力浦江的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以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为核心的全院师生用艺术赋能乡建,身体力行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化,美育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天,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们正在社会美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作者:竺照轩,系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