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前段时间,通辽市对肉牛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从市场开发、品牌打造、精深加工等后端环节入手,“反弹琵琶”带动屠宰、育肥、繁育等前端薄弱环节实现突破,在加快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年内育肥30万头、屠宰12万头,力争三到四年肉牛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我1998年开始从事肉牛配种工作,1999年开始养牛,其间走了不少弯路,养殖效益一直不高,还一度想过放弃。在帮其他养殖户配种和自己养牛的过程中,开始有了“科学养牛、养精品牛”的想法。2018年,我投入58万元,买了32头有系谱档案记录的优质育成母牛,这些牛每头高出市场价5000元。通过4年的饲养和自繁自育,现在已经发展到了58头,其中优质基础母牛49头、牛犊9头。2021年,我一共卖了11头牛,平均卖价4.5万元,每头牛比其他养殖户多卖了2万多元,其中最贵的一头牛卖到了15万元。
2021年8月份,在奶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我成立了自己的奶制品小作坊。市、旗两级政府给了我很多帮助,通过肉牛产业集群、奶制品小作坊改造等项目扶持,我盖起了标准化棚舍、储草棚,建了犊牛室、挤奶站,还成立了家庭牧场,扩大了生产规模。
通辽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围绕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建基地、育品牌、带农户、补短板,全力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支持通辽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市里也制定了方案,进一步明确2023年目标任务,推动肉牛产业政策体系落地见效。
科左后旗是全国闻名的养殖大县,全旗现有家庭牧场799家,养牛专业合作社1969个,去年全旗牛存栏量达104.3万头。今年,围绕通辽市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旗里列出了推进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一牛一档”电子档案,推动肉牛养殖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养好牛稳赚不赔”。今后,我将继续把经验传授给来自各旗县市区的养殖户,让更多的人养好牛,为我们通辽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高平、王潇 本报通讯员许媛媛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