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2023年4月25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刊发的《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 系统推进教师教育现代化》提出,以中国式基础教育现代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对笔者很有启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全体成员的志气与智力,对此,教育责无旁贷。如何办好乡村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办好乡村教育,要制定乡村教育振兴的评判标准,从而让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振兴有一个较为统一和客观的标准,可以被识别和评价。目前乡村教育最大的问题已不是适龄儿童辍学问题,而是教学质量的不均衡。因此,办学条件、师生比例、寄宿学校规模、课程开设情况、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教师家访和课后辅学等,都应该有针对性的评判标准。可制定全国通用的基本标准框架,各地区在基本标准内,结合自身情况,加以丰富完善、优化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省(区、市)级为主体、各区县适度优化的乡村教育振兴标准和精准认定办法,提高评判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办好乡村教育,必须要完善乡村教师交流激励机制。近年来国家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进农村,但是农村学校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对此,建议进一步精准制定、切实完善政策,以保证乡村教育师资的稳定性。例如,乡村教师工资收入要高于当地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在住房等方面给予保障;落实休息休假及探亲制度;职称职级晋升单列或者设置“绿色通道”;完善乡村教师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制度;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制定机制要求县级学校新进教师到乡村中学交流锻炼等。
办好乡村教育,还要丰富乡村学校课后辅导模式。当前,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劳动力人口以外出务工为主,农村留守人口主要集中在“一老一少”。乡村儿童的成长除了需要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同,然而农村家庭留守人员即“一老”的教育能力普遍不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对此,乡村学校应努力用好一切资源,丰富学校课后辅导的内容与方式,既保障学生在学习上有求必应,也为其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用好学校寄宿条件,让更多有意愿的学生吃住在学校,为他们学习生活提供更多方便。
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地区进行乡村学校“四学期制”的探索,即2、3、4月是春季学期;5、6、7是夏季学期;8、9、10是秋季学期;11、12、1月是冬季学期,实施“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四个小长假,以及符合当地农事活动规律的小短假。这样设置可有效避免农村学生在寒暑假出现学习和看顾的空档,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接触农事、和家长团聚的机会。
(作者:冉鑫,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