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下简称“首师美院”)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以“重传统、倡多元、求创新”为根本特色,以“教育强国”为指向,将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北京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相契合。首师美院以问题导向,以系统观念和实践指向为具体的育人思路,紧密结合国家新课程改革前沿和北京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以体系化、多样化的教育课程、活动、展示为成果,将“价值观引领下问题导向的做中学”教学理念贯穿学习过程,为高校美术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美术教师中的拔尖人才提供创新性发展平台。
作为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首师美院美术学专业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单位,连续23年国家新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制定(修订)召集人单位,也是拥有20年历史的儿童乡村美育公益课题“蒲公英行动”的发起人单位。专业设有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卫天霖艺术研究中心等11个科研院所,美术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丰厚的学科资源,美术学专业为搭建首都基础美术教育拔尖人才协同发展平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未来首师美院将紧密围绕北京教育发展需求,深度链接北京优秀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后发展和高校师范生拔尖人才培养的双向融通,聚焦首都教育引领的特色方向、着眼双向育人的合作模式,搭建与首都各区教研单位、中小学校、美术馆和博物馆公教部门、儿童美术展览活动等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首师美教为首都”的社会服务价值,培养立足北京、影响全国的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
领航2035:建设中小学美术教育学术共同体实验校联盟
首师美院科学梳理美育工作改革方向,夯实中小学美育新样态推进的思想根基。教师教育实验校联盟秉承“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原则,开展多样态区域教育合作项目、建设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立起大学—区域—学校协作联动、多向激活的伙伴协作机制,充分体现学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对应国家重大需求、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以卓越的师范教育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联盟鼓励相关教师深入中学一线实践,并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
2022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以下简称“育新学校”)“1+4”社会美育资源平台,即学校+场馆+高校及科研院所+艺术家工作室+基金会已见雏形。2023年,首师美院与育新学校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首师美院作为“博物馆大剧院‘1+4’美育课程联盟”的学术指导单位,推荐国内外优质学校加入联盟,负责联盟校美育课程研讨、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等学术指导工作;育新学校作为联盟的主席单位,负责设计、规划并落实与联盟校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育新学校同时还作为首师美院美术学(师范)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本科师范生提供教育实习实践岗位,实行双导师制,院校双方选聘专任教师共同作为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以“双导师”形式共同参与对实习生的教学指导。
蒲公英在行动:服务乡村振兴,文化乡村美育同行
“以教育促发展,以协作助振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首师美院在近20年“蒲公英行动”公益项目的基础上重新出发,发起“蒲公英在行动”公益项目,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建,根植乡土文化,开展美术教育研究和社会实践,形成首都师大与地方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乡村学校“四方深度链接”,建构“首都优质美育资源共享地方高校,携手同行共建文化乡村IP链”的合作新模式。“蒲公英在行动”公益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挖掘乡村民族文化的审美及教育价值,通过创作手工类、艺术类作品,展示独特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打造乡村文化IP,开展暑期夏令营、培育县域优秀美术教师,提高乡村文化自信,促使民族文化之根在乡村发芽,助力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发展。
“蒲公英在行动”项目首先立足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以课程的形式传承文化基因。项目组织当地教师、支教参与人员赴村寨、非遗工作坊等地调研民族民间美术,挖掘文化含义和教育价值。一方面,教师用文字、图片、视频加以记录,逐步建立地方性共享资源库,为乡土文化美术教学保存资料;另一方面,以地方美术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注入新活力。项目以“美术节”的形式,带领美术教育专业研究生、优秀美术教师在乡村学校进行课程资源调研、课程开发和授课,为当地儿童带去有文化性、趣味性的美术课程,惠及全校学生。在美术课的基础上,师生组织儿童开展美术主题的学习和游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真诚表达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达到情感、认知与文化的共鸣。项目对艺术家、民间艺人开放,以公益形式邀请当地美术家、画家参加乡村地方的考察采风并进行艺术创作,同时邀请艺术家进课堂,分享创作故事、经验和方法,让艺术家和师范生深入交流。项目以“教育策展”的理念和思维,组织儿童作品、艺术家作品举办联合展览,凸显文化乡村、教育价值的重要元素,以展览的形式激发儿童的美术兴趣,让展览成为“第二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美术交流。
(王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