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快评】
5月21日,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成功发射。5月23日,习近平主席给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回信,称赞澳门师生投身国家科技事业和航天强国建设的热情与担当,肯定澳门深化与内地在航天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的可喜成果,勉励澳门高校和科技工作者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催人奋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主席的回信语重心长、饱含深情、催人奋进。收到回信后,澳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掀起学习热潮,澳门高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将之化作工作指南和动力。诚如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所言,这封回信不仅是对澳门科技大学师生的祝贺与肯定,更是对全体澳门居民的关怀和期许,对广大澳门居民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五年前,澳门大学校长与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代表澳门高校师生联名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表达澳门发展科技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主席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希望,一直鞭策澳门高校师生奋进不止。“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中央惠澳政策内容之一,更是澳门科技界落实五年前承诺的成果。
可以说,“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在中央支持下,澳门贯彻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秉承“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精神要求的重大成功实践,是澳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缩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情缘深厚,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奋斗者
新中国航天事业是一个追梦、筑梦、圆梦的过程,经过60多年的独立自主发展,祖国建成了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儿女无不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感到骄傲自豪。
澳门与国家航天事业有着深厚情缘。澳门各界人士踊跃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单工商界人士出资出力,澳门市民也广泛参与其中,倾注拳拳爱国热忱和期盼。尤其在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携手中国航天基金会,在爱国主义教育、航天科普宣传、青少年培养、扶贫帮困、奖励资助等方面深入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自2003年起,澳门组织大中学生前往酒泉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航天科普交流,不少参加活动的澳门青少年就是从那时起萌发从事科学研究的志向。澳门也为扎根边远艰苦地区、从事航天科研试验任务的航天工作者子女提供奖学金,协助他们前来澳门深造。正是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澳门回归后,澳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航天工程。在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鼎力相助下,澳门科技大学成为港澳最早参与国家首个深空探测高科技航天项目,并适时获得嫦娥1号、2号飞行器探测月球的科学数据的高校。在此基础上,澳门科技大学成立太空科学研究所,并于2018年10月建设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国家大力发展深空探测的战略指引下,已开展了多项月球与行星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不单是航天科技领域,澳门在中医药、半导体、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等领域,也与内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十多年内,科技部先后在澳门成立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澳门成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现代科技的高地。这些国家级科研平台吸引更多有志向的澳门青年投身科技事业,他们逐渐成长为澳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大局的主体力量,为祖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才智。
薪火相传,投身科技强国建设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的实施计划中包括科普工作。澳门科技大学组织澳门学生和青年亲身参与设计、试验及科研活动,在他们心中埋下探索宇宙的好奇种子。澳门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走进澳门中小学校园,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对话、解答疑惑,并以自身成长经历和科研志趣,激发学生积极求学精神,熏陶他们献身科学事业。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不少同学真正体会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批批澳门青少年怀爱国爱澳之心、立报国兴澳之志,为今后人生道路储备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航天及其相关产业代表国家尖端科学技术,不单涉及理工学科范畴,也不单是科学研究的议题,还可通过高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与澳门发展多元产业和商业需求深入结合,促进航天成果产业化培育和转移,务实开展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
近年来,为发挥科技赋能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作用,包括澳门科技大学在内的澳门高校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多方发力,开展面向产业应用的前沿科技创新和重点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作出更大努力,助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家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贡献智慧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拥有施展才能、发挥才智的广阔舞台,更为澳门青年投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澳门各界将以重要回信精神为行动指南,继续投身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再接再厉,攻克更多难关,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陈季敏,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