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8日 星期四

    一条特高压输电网横跨6省区

    疆电外送大通道创四项世界纪录

    作者:本报记者 尚杰 赵明昊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8日 04版)

      一条由铁塔和银线构筑起的钢铁经脉,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发,穿过气势磅礴的巍巍天山,途经茫茫戈壁的河西走廊,跨越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最终在皖南大地与华东电网“牵手”,源源不断为5000万家庭提供用电保障。

      这条3000多公里长的疆电外送大通道,至今保持着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四项世界纪录,被业内人士称为“电力珠峰”。近日,记者跟随新疆高质量发展调研团一行,探访“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由愿景变为现实的成功路径。

    煤从空中走

      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京新高速一路向东,3小时后,映入眼帘的是在戈壁荒漠中崛起的国家级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是一片煤海。五彩湾、大井、将军庙、西黑山、老君庙5个矿区预测煤炭资源储量3900亿吨,占全疆储量的17.8%、全国储量的7%,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整装煤田,也是全国14个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单坑产能最大的煤矿——南露天煤矿,今年以来喜事连连:先是通过全国首批智能化矿山验收,后又获评“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凭借4000万吨的年产能,它成功跻身世界级超大型露天煤矿之列。

      站上参观平台,南露天煤矿采煤一线尽收眼底: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深260米的露天矿坑内,数百辆大卡车犹如蚂蚁搬家一般,在蜿蜒如龙的坑道上穿行。

      “这些卡车的活动半径,就在这矿坑内。”85后矿长康庆微说,卡车将煤运到一级破碎站后,煤块将被粉碎成300毫米以下,由输送皮带运到二级破碎站,再被粉碎成50毫米以下,最后通过输煤廊道送到2.5公里外的电厂。

      由输煤廊道运煤,是准东的一大特色。这块聚集着国内多家龙头发电企业的热土上,少见“车水马龙”的运煤车辆,多见顺着道路或者横跨马路的输煤廊道,煤炭经封闭廊道直接送到电厂,既节约成本,还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准东共建成14条、114公里长的输煤廊道。

      在康庆微看来,输煤廊道仅实现了煤炭的初步位移,只有上了电网,才真正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的目标。“目前我们超过60%的产能,通过疆电外送通道送往全国。”康庆微说。

      “准东开发区从煤电煤化工产业起步,目前规划建设国家大中型煤矿项目21个,总核定产能超过1亿吨/年,煤炭产量占全疆四成,可以说‘疆电外送’为准东开发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任建品说。

    电送全中国

      康庆微和任建品所说的“疆电外送通道”,指的是(新疆)准东——(安徽)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网,总长度为3293公里,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网。

      位于准东开发区内的昌吉换流站,是准皖直流工程的送端站,也是这条输电线路上的“控制大脑”。5月7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值班人员坐在主控室内,只需滑动鼠标,通过高清鹰眼摄像头,便可实时监控站内设备检修、运行情况;只要下达指令,地面机器人、空中无人机全出动,按照既定线路,对站内设备和线路进行智能巡检,并将巡检数据传回电脑比对,作业效率和管控精确性大大提高。

      “±1100千伏的电压等级,1200万千瓦的额定功率,3000多公里的输送距离,均创世界之最,加上变电站地处沙漠腹地,夏战酷暑、冬斗严寒,都给我们管护带来了极大挑战。”昌吉换流站站长王鸿说,国家电网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升级,确保这条国家能源大动脉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

      王鸿轻点鼠标,拽着记者看电脑屏幕:“从2019年6月投运至今,准皖直流工程累计外送电量超过2070亿千瓦时,连续两年送电量位居全国特高压直流工程首位。”

      也许是感觉数字不够直观,王鸿拿起计算器,接着说:“按照2022年我国居民年人均用电量947度计算,这些电量能支撑2.18亿多居民用上1年,如果用燃煤来发这些电,需要6624万吨标准煤。”

      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3月,新疆通过“两交两直”四条电力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6458.6亿千瓦时,可以让全国14亿人用200天。

    绿电争上网

      通过准皖±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网输送的电力中,来自风光所产生的“绿电”占比日益增加。

      5月8日,记者行至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部戈壁滩,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汇成“蓝色海洋”,一座座高耸的“风车”随风转动,将充沛的风光资源源源不断转换为电能。通过无人机,可以看到白色羊群穿梭在蓝色光伏板间,悠然吃草,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木垒县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是新疆十大风区、五大光区之一。加上地处沙漠边缘,戈壁荒漠等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风光新能源产业趁势而上,迅速成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截至今年4月底,木垒县建成并网新能源493万千瓦,在建425万千瓦,全县规划的五大风区、两大光伏园区,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被打造成全疆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县域基地。”木垒县发改委主任陆秀蓉信心满满。

      陆秀蓉坦言,这种信心也来自准皖特高压直流输电网提供的便捷电力外送通道:“去年,全县风光新能源发电98.9亿千瓦时,全部通过准皖特高压输电网外送,占这条电力大通道外送电量的15.6%,我们发展新能源产业底气十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疆电外送”累计外送电量中,来自新能源的电量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达27.84%,且呈现出攀升趋势。这也带动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跑出“加速度”,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尚杰 赵明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