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在福州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作者:本报记者 冯家照 张诗瑶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09版)

        观众在“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览上参观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报道】

      初夏时节,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如画。街边,一团团一簇簇的蓝花楹开满枝头,为榕城增添了浪漫的色彩。5月18日上午,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福建福州开幕,本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和美好生活”。围绕这一主题,主会场集中展示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博物馆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开幕式现场,国家文物局还公布了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开展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启动“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等。

    博物馆连接你我

      5月18日,进入福建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熙熙攘攘的观众,他们络绎不绝地涌向展厅,期待着领略“国际博物馆日”独特的魅力。博物馆内,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每一位观众发放着展览手册和参观地图,提供便利的导览服务。馆内气氛热烈,融洽而有序,游客们观看着每一个文物,时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

      “妈妈你看,这里有我画的漫画!”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林子皓指着“寻味丝路——大家来策展”板块中的“番薯的大冒险”自豪地说。平常来到博物馆,林子皓都是拿着本子和照片走走看看的观众,18日则以策展人的身份向观众介绍自己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策划的展区,特别的体验让他既紧张又兴奋。

      观众不只是被动的“输入者”,也可以是主动的“输出者”,成为展览的贡献者、合作者和创造者,福建博物院这一举措为展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也是连接你我的桥梁,更是属于群众美好生活的公共文化空间,我们把‘寻味丝路’策展权交给观众,让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志愿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独立策展设计,创新打造一个让观众实现创意、自由表达、获得认同的平台。”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如是说。

    两岸文博界同绘“源古流新”画卷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是保存人类创造力与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海峡两岸的博物馆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5月18日,由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和台湾博物馆学会两岸博物馆交流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两岸10余家单位共同协办的“源古流新——2023两岸博物馆文创品特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塔巷30号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开幕。其间,还举办了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数字展馆发布会和两岸讲坛2023年第2期“台湾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两岸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与社会思考”学术交流活动。7位博物馆界专家,就两岸博物馆的建设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展开充分讨论,力求两岸同胞在文创领域交流互鉴、各竭所长,共同推动文创产业焕发新彩,促进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现场的博物馆界人士、两岸师生及线上听众对此次讲坛纷纷点赞,均表示讲坛主题独具匠心、交流热烈深入、形式别开生面,从中受益颇多。

    “博物馆之夜”点亮有福之州

      博物馆之夜是一个让人陶醉的时刻,一种与艺术、历史和文化交融的体验。它打破了白天的束缚,让博物馆焕发出新的魅力。这个夜晚是独特而珍贵的,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记忆和灵感,激发了对艺术和知识的探索欲望。今年以来,“夜经济”蓬勃发展,福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让游客在夜间感受文化的魅力。

      5月18日晚,福州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以福州城市中轴线和山水走廊为框架,串联起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冶山春秋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苍霞福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中国船政文化城、长乐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古遗址、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景观等文博群落,通过夜间光影秀、剧场表演、文博集市、文博派对、博物馆研学、非遗展演等一系列活动,打造融福州历史人文、山水特色于一体,文化辨识度高、品牌知晓度高、公众参与度高的“1+7+N”系列活动。

      除福州外,全国各地博物馆也积极探索新的活动形式,打破“馆舍天地”边界,让更多市民借助文物力量感受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冯家照 张诗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