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6日 星期二

    19省市援疆干部人才满怀激情、铆足干劲——

    携手建设美好新疆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尚杰 赵明昊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6日 03版)

      多年以来,从首善之都到玉石之乡,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麓,从齐鲁大地到丝路要冲,从中原腹地到东疆大门……一棒又一棒的接力援疆中,19省市援疆干部人才满怀激情、铆足干劲,聚焦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将年华与汗水奉献给这片美丽的土地,书写同心携手建设美好新疆的亮丽答卷。

      夏初时节,第十批省市援疆工作总结表彰暨第十一批省市援疆干部人才骨干欢迎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会场气氛热烈又温暖。大家畅叙三年援疆的收获与感动、初到新疆的激情与豪迈,真情表达建设美好新疆努力奋斗的心愿。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清明刚过,位于南疆的喀什大学校园内,由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与喀什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学院国学馆正式迎来揭牌运行。

      揭牌仪式上,第十批山东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张成伟表示:“‘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可以厚植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

      在古色古香的国学书院,书声琅琅;鲁疆文化交流中心里,第六小学学生们字正笔直练习书法……喀什地区英吉沙、麦盖提、疏勒、岳普湖四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三年来,山东援疆实施文化润疆项目104个、安排援疆资金4.68亿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文化依托项目,项目承载文化。汩汩流淌的多浪河水,见证了阿克苏地区女性走出家门、实现脱贫、充盈人生的历程。

      在阿克苏地区千鹤妇女精神阿克苏市实践基地,有一条天山巾帼创业街,“花之吻”美发美容店主人布维散木·吐尔洪的“靓发屋”生意非常红火,忙碌之余她还收起了学徒。

      “千鹤妇女精神”源自杭州建德,在20世纪中叶奏响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华章。杭州援疆创新性地把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引入阿克苏地区,用就业创业培训等方式激励妇女群众自立自强。

      2020年至2022年,“杭阿一家亲·同心创美好”活动已促成30户杭州、阿克苏两地的“最美家庭”结对。

      三年来,援疆各省市坚持把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安排援疆资金150多亿元,实施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项目1833个。

    激活产业发展潜能

      谷雨前后,巴里坤草原万物复苏,雪山脚下的旷野中,一座座现代化蔬菜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基地年产蔬菜达到1000到1500吨,我们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投放到县域12个供销便民直销店。”巴里坤县黄土场开发区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罗江告诉记者。

      由于地处新疆东北部,巴里坤县降雨稀少、冬季严寒,过去群众冬季蔬菜大部分要靠外运。2022年,河南援疆投入350万元援疆资金改扩建80座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和草莓等水果,不仅丰富了巴里坤县各族群众的菜篮子,还让农牧民一年四季有了收入。

      产业兴则百业兴。19个省市援疆指挥部依托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发掘当地自然禀赋潜力,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点带面推动富民兴疆落在实处。

      产业援疆,正为全疆引来“造血提质”的浩浩春风:克拉玛依市成功引入上海企业投资新一代水冷数据中心,建设全国单体最大的影视动漫渲染基地,传统“油城”奏响“云上”乐音;吉林、黑龙江援疆与阿勒泰地区打造冰雪产业合作机制,推动阿勒泰打造世界级高山滑雪目的地和中国最具童话感的冰雪旅游目的地;江苏援疆在伊宁县纺织产业园设立江苏援疆(南通)产业园,赋能河谷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年来,第十批省市援疆干部人才务实推进产业援疆,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安排援疆资金190多亿元、实施产业援疆项目1344个,助力受援地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不断释放、有效提升,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生机勃勃。

    点燃人才振兴“火种”

      “师傅,请喝茶,您辛苦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为医疗援疆专家组织的欢送会上,14位“徒弟”把手中香茗敬献恩师,感谢他们对自己医疗护理技术提升的帮助。

      兵团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徐锦芳认为,来到新疆,不仅要身体力行服务当地人民,更要想尽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全部留在这里。

      “援疆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带出一支当地队伍,构建大育人体系、大组团体系、大帮带体系和大联盟体系,‘1+X’‘组团式’支援当地各项事业发展,加快智力成果转化。”第十批浙江援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文波表示,“我们虽然离开了,但却留下了‘永不带走的人才队伍’。”

      “组团式”援疆,绝不意味着“人海战术”。第十批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党委副书记邓泽宇一语点题:“必须把‘喀什所需’与‘山东所能’精准结合,才能援到根子上、援到关键处。”

      在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英吉沙镇的杏园里,十几名乡镇农业技术员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山东援疆农业技术人才丁朋波刀削缠绕接穗砧木。苏力旦·玉苏普说,“我回去要多加练习,更要把这些好技术传授给邻里果农,大家一起种好树、增收入!”

      三年来,全疆各地借助援疆渠道柔性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8万余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150多万人次,选派3491名干部人才赴援疆省市挂职学习,全疆4.1万余人次干部人才被列入传帮带范畴,实现发展观念转变、工作能力提升。

      (本报记者 李慧 尚杰 赵明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