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时节,公园百花齐放,游人如织。在北京等城市,越来越多的公园拆除围栏,向市民敞开怀抱,成为便捷可及的绿色新空间。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组织本地区有关城市开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开展“无界公园”探索。“无界公园”模式有什么样的特点,会为城市公园带来哪些效应?
共享效应:在“拆墙透绿”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北京万泉河立交桥的西北角,海淀公园建于昔日“三山五园”之一的畅春园旧址。去年秋,这里拆掉了1234米的铁质高围栏和108米的绿篱围栏。公园拆墙开放后,园内一条林间步道也被充分利用起来,被附近市民称为“最美回家路”。
“有的公园比较大,如果存在围栏、入口数量少或者设置不合理,附近居民需要绕很远才能进园,带来了不便。这也不利于绿地相连,如果刺猬等小动物迁徙,会被围栏阻隔。”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处长彭强表示,拆除围栏可以更好地让绿地美景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开放共享的空间,让美景融入城市。他介绍,今年,北京将因地制宜拆除20家公园围栏、围挡,加快推进“无界公园”建设。
不只是北京,全国很多城市也已开展了拆除公园围栏的探索,比如上海静安雕塑公园、鲁迅公园,还有杭州和成都的部分公园。城市公园纷纷“拆墙透绿”,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共设施的使用率。“无界公园”在实现城市绿地开放的同时,还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安排,引领了城市健康生活新时尚,受到众多人的欢迎,“围栏没有了,公园变得更加通透,眼界特开阔”“之前没有抽时间逛公园的习惯,现在随时随地就能亲近绿色,太方便了”。追逐百花的脚步,今年春天以来,赏花悦景的人越来越多。在公园绿地里,人们自发寻一处空间,席地休憩赏春,释放着拥抱自然的心情,惬意和美。
“无界公园”建设的推进,响应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公园围栏的拆除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史丽秀看来,原有公园是按照有围栏条件下进行的空间布局,虽然拆除围栏后大幅提升了绿地的共享性,但公园的交通路径及其与城市边界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再梳理。“在交通方面,处理好车行与人行的关系,协调好应急与日常需求,解决好非机动车停放便利性的问题,尤为关键。这需要对公园游赏路径进行必要调整,加强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同时也需要做好管理与引导。拆除围栏后,公园与城市的边界需要以竖向设计、空间共享及植物配置等方式进行更新提升,使公园绿地更具亲和力的同时,实现公园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史丽秀说。
溢出效应:在城市“边角料”中寻求绿色增量
“今后新建的公园,原则上非必要就不再设围栏了。”彭强说,这也是共享共治、节约城市、便利为民等理念的综合体现。
将现有公园的围栏拆除,是在存量公园中寻求共享,而去年住建部的另一项部署,则是在紧张的城市空间中寻求绿色增量。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口袋公园”建设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的重要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在南京,这项部署得到迅速落实。南京市绿化园林局迅速出台《南京市口袋公园建设指南》,提出了“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步行10分钟可达的目标。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师李平介绍,这些公园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比如,主城居住区周边如缺少公园,对具有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G2)、城市道路街角、路旁封闭型观赏绿地、立交桥下等消极空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可改造为口袋公园。此外,暂不建设的收储用地,可将场地进行平整,以简易绿地的方式建设临时性口袋公园。
“在设计和建设上,要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增加活动场地,落实适老化和适儿化等要求。在管理上,要建立长效机制,让群众‘舒心’游园。”李平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中心副主任侯晓蕾表示,城市剩余空间作为城市中的“边角料”空间,分布零散,数量众多,能有效补充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促进健康城市建设。比如,街头三角地空间可结合片区的文化进行景观化、艺术化营造,可结合周边社区的需求适当植入公共服务设施,如小型健身设施和艺术文化设施等,打造以居民休闲活动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公共空间。
“城市的公共空间,应同时满足公共生活和公众开放性。未来的剩余空间将得到更多关注,成为激活城市活力的触媒点。”侯晓蕾说。
融合效应:在公园开放中发现城市文化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无界公园”的建设也是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缩影。让公园融入城市,变城市公园为公园城市,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在湖南常德,沅江、穿紫河、护城河多水环绕,柳叶湖镶嵌东北,自古至今水城相融、人水和谐,也孕育出极具魅力的常德地方文化,造就了常德城区丰富的滨水绿地空间。
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顾建中介绍,常德市在滨水绿地建设时,尤为注重与城市文化传承表达、城市全域旅游规划有机结合,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滨水绿地景观建设,形成沉浸式的体验景观。
比如,在城内水系穿紫河滨水绿地建设中,将屈原、善卷文化、牛郎织女传说、桩巴龙传说等地方文化融入滨水绿地景观建设,通过园林建筑、雕塑小品、壁画表现出来。穿紫河上七座桥梁,每座桥下都有一个常德典型历史故事为原型的壁画。穿紫河滨水绿地中,建设了八处实景演出场地,以常德故事为原型的八台艺术大戏呈现其间。夜晚华灯初上,游客、市民步行或坐船均可欣赏到精彩的地方戏曲实景演出。
人在城中走,如在园中游。这正是“无界公园”的魅力所在。“无界公园”的兴起,代表了未来的城市格调,也彰显了城市开放气度。让花田的香气和林间的清风遍拂街巷、穿门入户,这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
顾建中表示,城市生态极具独特性,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肌理,形成独有的城市生态格局,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要注意挖掘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才能让城市景观绵延悠长。
文明效应:从公园“无界”到心中“有界”
天气转暖,公园里游人渐多。公园拆除围栏后,意味着绿地的使用率大大增加,会不会因此造成公园质量下降?
记者近日在多处公园发现,游客踩踏草坪、乱扔垃圾、骑着单车或带着宠物入园等不文明现象还不时存在。对此,多位市民表达了相似的担忧:公园撤了围栏是好事,但也对公民素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性质较重的违法行为,公园将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加大惩戒力度。”彭强表示,由于公园现有的管理力量有限,公园开放后很大程度上要借助社会力量的参与,包括志愿者组织、社区党群组织、热心市民等,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形成合力,并且主要以柔性引导为主,倡导文明游园新风尚,“大家共治共建,才能最终实现共享”。
公园是生态文明的阵地,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事实上,“无界公园”作为新的城市课题仍在探索之中,以渐进型治理慢慢“配齐”符合开放式形态的管理手段;同时,探索与街道、居民区等的联动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持续提升城市文明软治理,让人们在享受城市绿生活、慢生活的同时,真正做到“公园无界,心中有界”,主动对各种不文明行为说“不”,让每一个人都同时承担起“公园城市”受益者和维护者的双重角色。
(本报记者 邱玥)